漂流男孩获救,别异化成“流量狂欢”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26日 业勤

  近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赤岭村一名10岁男孩经过一昼夜漂流,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小孩哥被当地网友认出是“赤岭阿亮”,因顽皮在村子里比较知名。阿亮的经历让不少网友对他产生了兴趣,比如,一些人借用魔童哪吒、杰克船长、悟空渡海学艺的照片,将阿亮做成各种表情包;一些人以阿亮的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一天涨粉3万多……有人称他“一个人带火了一个村”。

  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少

  在海上漂流一夜获救,怎么说都是幸运,也是令人后怕的事。小男孩也并非真的不怕,在遇到救他的人,并互相听清楚对话后,他一下就哭了,可见这个经历属于人生至暗时刻,而不是什么可以吹嘘的高光时刻。

  村里的老邻居梁先生介绍,阿亮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家里有四个孩子,日常没空管他,以至于阿亮非常顽皮,“他父母没办法,管不住”。阿亮的父亲黄先生则告诉记者:“这次没有打他。”

  父亲一句淡淡的“这次没有打他”透露出“赤岭阿亮”接受的日常教育状况。也许是这次闯的祸太大,或者父母考虑到阿亮惊魂甫定的情况,所以只好放弃惩罚。

  对阿亮这类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要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多从孩子的特点来看待他们的“调皮”行为,并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慢慢地去改变他们。

  体罚不对,没挨揍也正常,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少。虽然海边长大的孩子,并不畏风浪,但对大海还是要有敬畏之心。发生这样的事,也不能全怪小孩,监护人也是有责任的。

  救起小孩的杨某说,小男孩调皮爱玩是正常的,但希望广大家长们通过这件事,多看护和教育好孩子,“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这话是肺腑之言,儿童安全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对儿童的安全保护也一刻都不能放松。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别拿10岁孩子当收割流量的工具

  阿亮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他在海上漂流一昼夜的经历太“魔幻”。但关注归关注,当前需要警惕的是,给阿亮“贴标签”以及“消费阿亮”的行为。一些自媒体博主利用阿亮进行炒作、博流量,这不但可能涉嫌侵犯阿亮的隐私,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因此,在对阿亮进行安全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同时,也有必要避免围绕阿亮的“流量狂欢”。从阿亮被救后的反应看,他的身体和心理目前并无异常,但随着被称为“网红魔童”,阿亮的形象被P成各种表情包在网上传播,以及一些自媒体博主赶到村里搞直播,甚至一些人以知情人身份编排阿亮的调皮故事,无疑会固化阿亮身上的调皮标签,并对其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调侃、段子看上去是为了“好玩”,但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阿亮来说,这已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隐私。这样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在关注之下,阿亮可能会被进一步刺激,失去判别力,而做出更出格的事来;还可能会让他因顽皮标签而遭遇同学的孤立等。

  必须指出,阿亮此次偷乘塑料船钓鱼,十分危险。不能因为没有出事就把这变为“笑谈”,这指向的其实是严肃的教育议题。

  过度曝光和不当玩梗,可能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潜在伤害。同时,以阿亮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也可能涉及侵犯他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网络时代,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上头和狂欢,就忽视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更何况是没有足够判断力和防范力的未成年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为被利用、被绑架的对象。

  经历了这么惊险的事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阿亮的身心健康,而不应让他成为娱乐的工具、牟利的手段。对于那些炒作账号,平台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清理,尽到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网络保护责任。

  综合新京报、极目新闻、红星新闻等  (业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