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科
进入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案件数量长期高位运行与“案多人少”的严峻挑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大众的司法需求与国家司法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不能背离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必须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不能为了实现公正而丧失效率,更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公正。须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而无公正则无司法、无法治。
人民法院应对“案多人少”挑战,若仅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员额法官,恐怕缺乏现实可行性。还需以全局视野打出组合拳,从运用好多元解纷机制、提升司法治理效能、强化审判专业化和AI技术赋能等多方面下手。
破解矛盾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案多人少”的内涵。最高人民法院今年的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人民法院收案总数4601.83万件,结案4541.89万件,同比增幅分别为0.98%与0.33%。目前全国法院共有员额法官12.82万人,2013年全国法院法官人均办案65件,2024年为354件。从案件性质看,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仅占案件总数7%,民商事案件占61.49%,执行案件占27%。2024年人民法院审结、执结的案件中,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15%,行政案件下降3.24%,执行案件下降6.58%,而民商事案件同比增长了2.31%,可见民商事案件数量巨大,且仍在稳步增加。基于我国基层法院承担了90%收案量的现状,尽管审判力量90%也在基层法院,但基层法官的办案能力相对较弱,可以说基层民商事案件给“案多人少”问题带来更多压力。进一步分析民商事案件的类型,2024年人民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结案的合同和准合同纠纷占比69.91%。其中,借款合同纠纷同比增长了5.53%;买卖合同纠纷同比增长17.37%;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同比增长10%;劳务合同纠纷同比增长31%;租赁合同纠纷同比增长8%。可以看出,增长较快的仍然是各种合同类纠纷案件,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实写照,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方能有所转变。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司法资源与案件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目前,应对案多人少挑战卓有成效的是诉前调解等解纷方式。2024年,全国各级法院办案中,诉前调解成功1218.20万件,同比增长了1.53%。最高人民法院携手有关单位深化多元解纷工作,各合作单位在多元解纷机制下诉前调解纠纷181.81万件,同比下降了4.31%,自行受理调解申请12.32万件,同比增长183.58%。可以说,调解等多元化解纷方式已经成为分流案件的重要抓手。需引起注意的是,过分依赖调解可能会影响法律的规范性和司法功能,如何在定分止争与维护法律权威间寻求平衡,仍是制度优化的关键节点。
提升依法治理效能是降低案件数量的可行路径。2024年,人民法院结案数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危险驾驶罪,达27.51万件,但同比降低了17.48%。众所周知,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全国法院审结的危险驾驶罪案件数量由2013年的9万多件,发展到2020年的28.9万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高达25.9%,危险驾驶罪成为刑事案件中的第一大罪,比曾经的第一大罪盗窃罪高出1.71倍。虽然治理效果明显,但司法资源投入巨大。为此,2023年底,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进一步统一危险驾驶罪执法司法标准,遵循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织密醉驾行为人法律责任体系,推动醉驾案件案发量稳中有降。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检察受理、审查起诉危险驾驶犯罪32.4万人,起诉27.6万人,同比分别下降41.7%和16%。由此,可将有限的司法资源部分释放,向民商事审判倾斜。
人工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法院建设将成为另一可能的突破口。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手段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破解“案多人少”困局的技术引擎。据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基层法院已经开始借助AI辅助开展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办案效率明显提高。根据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有关决策,最高法院正在推动建设完善司法大数据,期望实现全国法院在“一张网”、一个平台办案办公,深化拓展数字化司法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审判流程、诉讼规则、司法模式变革。可预期的是,数字法院建设不仅关乎效率提升,还可能重塑司法运行逻辑,为审判专业化注入新动能。
当然,审判人员是最重要的司法资源。提高法官公正高效的审判能力,推动审判力量向案多地区下沉,是提升审判质效的基础。此外,还需规范推进专门人民法院建设,完善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如此综合施策,才有可能系统性地应对“案多人少”的挑战。(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