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联动”助老人追回“智商税”

八旬老人花25万养生 毫无疗效商家还不认账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4月18日 王葳然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如今,随着老年人的养生观念越来越强,市面上有些养生馆利用老人追求健康的心理,推出各种夸大功效的养生项目,然而这些养生项目暗藏心机与陷阱。普陀一位八旬老人在半年内支付25万元,却没有任何成效,在老人后知后觉想要退款时,养生馆却拒不认账。近日,“三所联动”帮老人追回“养生智商税”。

  疗效全靠“吹”

  “贵宾”维权难

  “我已经先后充值25万元了,可是没见一点效果!他们还在要我继续充值!”年近八十的高爷爷没想到,花费25万元充值的“高科技”养生保健项目,不但没有将他的慢性病治好,还让他在半年间从“贵宾”变成“维权困难户”。

  原来,这家养生保健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曾多次向高爷爷推荐养生保健项目,并宣称该养生项目有“高科技”和治疗属性吸引老人,同时,又打着项目需要一定疗程的旗号,借机向其推销预付费形式充值消费。在营销人员的攻势下,老人用现金向养生保健公司的会员卡中多次充值,共计25万元。

  但在预付费后的半年保健养生过程中,老人发现公司的养生保健项目与其售前宣称效果不符,不仅没有功效,且收费与同类服务市场价格相比也存在虚高情况。于是,老人多次至养生保健公司要求退还预付费款项,经多次沟通未果,向普陀公安分局白丽路派出所“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寻求帮助。

  自愿消费还是套路?

  调解员挖出背后真相

  接到求助后,普陀区桃浦镇司法所依托“三所联动”机制,会同白丽路派出所民警、调解员与驻点律师联手处理老人养生消费纠纷。

  在梳理老人消费记录时,调解员发现了一些令人质疑的消费项目。在半年左右时间内,老人在公司已消费20余万元,卡内目前余额为4万余元。按照明码标价的项目和老人消费的频次来看,20余万元显然无法在半年内花光。

  是否有不属于老人的消费款项“浑水摸鱼”掺杂其中?调解员逐一核对老人最近半年100余条消费记录和消费单据,发现了大量与老人现实身体状况及年龄不相匹配的消费项目,总计金额12万余元。

  虽然养生保健公司对于老人所述的充值金额大致认同,但公司负责人表示“老人充值消费行为完全是自主自愿的,公司在向老人提供服务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虚假宣传或者诱导消费行为”,并且公司也向老人按约定提供了相应的保健养生服务,所以不认同老人的要求。

  “三所联动”出手

  追回17万退款

  面对这样的局面,“三所联动”调解员与民警进行深入探讨后,决定从消费金额、预付充值卡两个角度作为突破口。

  根据养生保健公司提供的消费清单上载明的记录,作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对于各种名称花哨的保健项目也无法一一辨识其功能,故公司在提供服务时存在未按照约定提供服务的情况。律师向公司负责人作了进一步的法律解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

  在律师释明法理的同时,调解员劝导养生保健公司要明白公司商誉的重要性。在调解员梳理出的现实证据和律师详细解释的法律规定面前,养生保健公司负责人终于松口,表示愿意退还老人12万余元的消费款项。

  另一方面,调解员也与老人进行了再次沟通,向老人展示了所有其签字的消费记录。老人也确认了其签字的真实性,表示合理的服务消费项目其也愿意承担。

  最终,在“三所联动”多方工作人员通力协作下,老人与养生保健公司就本次消费合同纠纷达成一致,并在调解员的引导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养生保健公司一次性退还充值余额等费用共计1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