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辛苦打拼出的品牌如何防止“李鬼”搭便车?核心技术研发合作中如何厘清归属权?新业态竞争边界如何界定?近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及16起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浦东法院共受理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8984件,占同期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96.2%,总标的额高达27亿余元。其中,民事案件占比近99%,著作权纠纷以84.4%的比例成为“重灾区”,商标权纠纷、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紧随其后。刑事案件中,85.7%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商业秘密罪次之。而在案件主体中,原、被告均为民营企业的案件占比60%,覆盖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电子商务等多元领域,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需求。
《白皮书》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白皮书显示,文创企业“管理短板”拖累维权。文创产业侵权案件占涉民企案件的74.1%,主要体现为官网、社交媒体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企业内容审核不规范、权属证据留存不足等问题。品牌保护意识薄弱成“硬伤”。两年间,浦东法院受理涉民企商标权纠纷689件,其中31.6%为小微零售商被诉侵权,部分企业无法提供合法进货凭证,暴露货源管理混乱。更有企业为短期利益仿冒知名商标,损害长期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