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深化未成年犯审执一体化探索

司法全链条守护迷途少年归航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4月22日 徐荔

未管所供图

  □  记者  徐荔

  法官进大墙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法官在现场庭审的同时,将减刑庭审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却是沪上未成年犯矫治领域的首次探索。前不久,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就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通过未成年犯陆某减刑案件现场庭审的机会,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法治教育。而这也是今年以来,市一中院未家庭与市未管所积极探索“审判-执行”一体化机制的内容之一。

  “审判-执行”深度协同,打破壁垒

  未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近年来,市一中院未家庭与市未管所一直努力围绕“审判-执行”司法全链条开展深度协同,着力打破环节壁垒。今年以来,双方积极探索审执一体化机制,推动“刑事判决生效即启动矫治”。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犯由于认知等原因常对自己的犯罪存在认识不清、量刑不理解等情况,除了监狱民警开展相关释法工作外,如有原判法官开展针对性的解释、普法教育等向后延伸的工作,将更有助于未成年犯的认罪悔罪工作。”未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此次获得减刑机会的陆某,在判决生效后,原判法官就第一时间入所对他开展“判后第一课”,通过犯罪性质剖析、量刑依据解读等方式,结合案情开展认罪悔罪专题教育,帮助陆某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与法律后果。未管所民警团队则针对陆某犯罪成因定制改造方案,通过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手段重塑其社会适应能力。

  多方协同下,陆某从“被动改造”到“主动自新”,最终以持续稳定的改造成果获得来之不易的减刑机会。

  让刑事判决转化为教育改造指南针

  “今天我参加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回访帮教活动,在帮教活动中我见到了我的主判法官,他询问了我在服刑改造中的情况……”而在未管所近期开展的“法官回访帮教活动”中,小磊也“意外”地见到了那位敲下法槌给他定罪的法官。

  当代表着法律庄严的法官再次近距离地出现在小磊面前时,他还是有些紧张的,但当小磊向法官说出自己的服刑感受,并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后,法官给小磊的解答却让他“松了口气”,“法官告诉我法院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判决是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未来还会档案封存。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认清此次犯罪造成的巨大危害,全身心地接受法律的惩处和教育,加强学习,用悔过的心态洗心革面……”

  据了解,市一中院未家庭与市未管所正着力构建审执协同新机制,“法官回访帮教活动”也是机制内容之一。市一中院法官与未管所民警将对个体重点未成年犯开展联合辅导,通过法律答疑、矛盾化解等举措巩固改造成效。

  此外,该机制还包括推动原判法官深度参与矫治方案制定,建立判决执行动态反馈通道;拓展刑满前社会帮扶资源提前介入,深化多元协作机制。“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往往有很大关系,我们的相关工作也会延伸至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帮助修复家庭关系。比如,邀请法官与民警共同参与亲情会见,引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等等。”未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课题,如何有效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审判执行端都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未管所将联合市一中院未家庭持续深化审判执行“端口融合”,重点推进审执信息互通、矫治标准共建、社会资源联动等创新举措,通过审判端与执行端的同频共振,让刑事判决不仅成为违法行为的度量衡,更转化为教育改造的指南针。通过司法全链条的协同发力,真正实现“挽救一个少年、守护一个家庭、安宁一方社区”的治理效能,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