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俞都都
2024年12月初,一通报警电话打破了寂静的深夜。家住杨浦某街道的14 岁的男孩小波,声音带着颤抖与惊慌,拨通了报警电话,称自己的母亲已失联数小时,家中只剩下他和年仅5岁的妹妹小慧,再无其他成年亲属。警方迅速行动,发现母亲突然离世。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祖父、祖母、外祖父都已在前些年因病去世,外祖母身居湖南且重病卧床。一夜之间,这对兄妹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他们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夕之间,
两个孩子成了孤儿
居委会工作人员透露,意外发生后,孩子姨妈从湖南赶赴上海处理孩子母亲的身后事,她是家中除外祖母之外的唯一成年亲属。姨妈居住在湖南农村,已育有两子,她有意将妹妹小慧带回老家照顾抚养,但因能力有限,无法再对疑似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哥哥小波承担监护责任。抵沪后,姨妈面对至亲身故、养育幼女的困境,内心十分煎熬挣扎,几近崩溃,甚至产生一走了之,对两名孤儿不再过问的想法,街道的劝解工作也难以推进。
在区妇儿工委牵头协调过程中,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了解到小慧和小波因监护人未确定、无法提供银行卡,导致申请困境儿童补助失败的情况,检察官积极与民政部门沟通,达成以临时监护申请补助的共识。同时,主动联系银行网点,为兄妹二人开通绿色通道,突破相关金融惯例,让孩子们能尽早收到补助。
支持起诉,
妹妹的监护权有了着落
“此前,姨妈因伤心过度、内心焦灼已不愿再与他人沟通,小慧的监护问题一度陷入僵局。”承办检察官介绍,“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姐,是在她办完妹妹丧事的那天下午,她一坐进12309控申接待室便泪流不止。”递上一杯热茶、聆听一场倾诉,检察官的耐心让姨妈压抑许久的痛苦情绪找到了出口。了解到她心中的无奈和彷徨,以及只身来到上海处理后事的无助,承办检察官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此外,检察官对《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向姨妈一一解析,对监护权所涉及的责任义务予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消除姨妈的疑虑不安。
检察官主动还与姨妈互加微信,做到“事事有渠道”,回应对方疑问或要求,真正把“大姐”的称谓落到亲人一般的实处,以“多做一点”的匠心,保证“事事有回音”。姨妈逐渐缓解了抵触情绪和对法律的不理解,向检察机关提出支持她申请作为小慧监护人的民事诉讼。
检察官经过全面调查,发现姨妈与小慧感情深厚,经与法院达成共识后,通过帮助姨妈收集证据、制发民事支持起诉书、出庭支持起诉等方式,让姨妈顺利获得法院判决成为小慧的监护人,以检察权行使的法治化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小慧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做到了“案案有质效”。
司法关爱,
照亮少年心中灰暗的角落
如何妥善安置疑似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哥哥小波?面对这一难题,杨浦区检察院以“统筹全盘”的理念,确保“桩桩有措施”。
小波究竟是否患病,患何种病?此前始终未经权威诊断。通常认为,未成年人送精神专科医院诊疗必须监护人陪同,而小波现状似乎又是无解之困境。检察官根据区检察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诊疗合作协议》,与院方积极沟通,双方一致认同在特殊情况下,由居委会或民政部门作为临时监护人陪同送医符合医疗政策的制定原意,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权益,院方无拒绝理由。经专业诊断,小波患有重度抑郁心境障碍,而非其他需管控的精神类疾病。
在区妇儿工委、民政、相关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小波已在市精卫中心接受救治近三个月,大家对他的康复前景充满希望。如今,检察官经常会与远在湖南的小慧进行视频通话,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关心关爱她与姨妈一家近况的同时,帮助和督促姨妈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对于小波来说,丧母后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根源,相比吃饱穿暖,他更需要亲人的温暖。”检察官定期前往市精神卫生中心,为小波送上生活所需品和家人般的关怀,以“案结事优”的坚持,确保“件件有温度”。
“小波将来的路还很长,检察机关将持续关注,立足未检职能尽责出力,用司法关爱去照亮他灰暗的角落。”检察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