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误区 你“踩坑”了吗?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7月11日

  眼下,我国中东部正在经历入夏后最强高温过程。未来一周,高温将陆续覆盖华北南部、黄淮至江南、华南大片区域,且强度加强,部分地区高温天天可见,暑热或贯穿全天。对于防暑,很多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或认知误区。有人喜欢在大夏天里来一杯冰镇饮料,或是猛吹空调,这样可以缓解暑热吗?高温天气中,有哪些事不适宜做?

  什么是中暑?严重者可致命

  “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阶段的患者症状不同,轻者常伴头晕、恶心、抽筋,随着加重可出现心悸、头痛、呕吐,重者肌肉持续痉挛、腹痛、血压下降、一过性昏厥、判断力下降、谵妄、嗜睡甚至昏迷、脏器衰竭,因此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或者出现肌肉痉挛如小腿抽筋,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低于38℃),可能伴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

  轻度中暑者会出现体温升高(38℃~40℃)、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一过性晕厥。出现这种情况时,身边人要帮患者迅速降温,比如将其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颈部、腋窝等处,及时补充水分,补水时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重度中暑是中暑比较严重的阶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40℃)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主要类型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常见病因涉及产热增加、获取热量多、散热障碍等因素。发病人群主要为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和进行强体力劳动的人群,且热射病的病死率相当高。热射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多器官系统损伤等。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发生在健康年轻人中,常因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引发,可性命攸关。而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发生在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中,因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引发。

  可及时服用藿香正气水等

  专家表示,如果发现有人中暑,应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急救。

  首先,一旦发现中暑先兆者,应搀扶其至阴凉通风处,保持平卧位,松解衣领并扇风,促进其散热降温。

  其次,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迅速降温决定患者预后。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可以把无虚脱患者身体(除头外),尽可能多地浸入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可以对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或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

  其三,如果随身携带有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可及时让中暑者服用,并让其饮用淡盐水或者含盐饮料,补充流失的体液。

  专家表示,如果采取以上措施,中暑者仍无好转,甚至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表现,不要再强行喂水,避免呛咳,而应立刻拨打“120”,将其送至医院及时接受专业救治。等待救援期间,应让中暑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中暑后大量饮用纯净水?误区!

  中暑后要避雷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中暑后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内。中暑后,应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内。

  误区二:用过冷的水擦拭身体。过冷的水会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

  误区三:中暑后自行服用退热药物。中暑后体温可能会升高,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一般退热药物对此无效,不建议自行服用退热药物。

  误区四:中暑后大量饮用纯净水。中暑时人体因出汗会同时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若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纯净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出现肌肉痉挛、意识模糊甚至抽搐等更严重的症状。

  专家建议,高温天,应尽量避免正午时外出,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在11点至15点的高温时段外出。若需户外作业,应做好防护,如穿戴浅色宽松衣物、戴遮阳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室内要保持通风,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多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在运动或劳作后,头部大量出汗、血管也会扩张,此时若猛吃冷饮,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引发头痛。建议大家在出汗后2小时再食用冷饮。

  此外,专家表示,在大量出汗后不宜对着空调冷风直吹,也不宜立刻洗澡,尤其不宜洗冷水澡,这可能会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异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