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涛
在走访服务对象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这样的表述:拒绝承认吸毒的严重性或后果,例如“我只是偶尔吸一次,不会上瘾”;将体重骤降、皮肤溃烂等身体症状归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最近工作太累”;在体检报告显示肝功能异常后,仍坚持“医生夸大其词,我身体好得很”;为吸毒行为寻找“合理”借口,例如“工作压力大,吸毒能帮我集中精力”……
其实,这是服务对象心理防御的外在表现。
在禁毒社会工作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的运用至关重要,它能帮助禁毒社工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运用如下:
识别服务对象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服务对象可能会否认自己吸毒的严重性或后果,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社工需要敏锐地察觉这种防御机制,并耐心倾听和同理心表达,引导他们正视问题。
合理化: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的吸毒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如“我只是为了缓解压力”或“朋友都这么做,我不做不合群”。社工需要指出这种合理化的不合理性,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
压抑:服务对象可能会压抑对吸毒的渴望或回忆,以避免痛苦。社工需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释放压抑的情绪。
退行: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幼稚的行为或情绪反应。社工需要理解这种退行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针对心理防御机制采取干预措施
增强现实感: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事实,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吸毒的严重性和后果,打破否认和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情绪表达与疏导:鼓励服务对象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压抑的情绪。
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服务对象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运动、艺术创作、冥想等,以替代吸毒行为,并增强他们面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和提供积极的反馈,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减少退行行为的发生。
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促进戒毒康复
理解复吸风险:了解服务对象在面临高危场景(如熟悉的环境、负面情绪等)时可能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复吸行为,有助于社工提前制定预防策略。
设计个性化干预方案: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心理防御机制,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对于倾向于“否认”的个体,可采用现实疗法帮助其正视问题;对于依赖“合理化”的个体,则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错误认知。
强化戒毒动机: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社工可以识别服务对象潜意识中的未满足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如通过职业培训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增强其戒毒动机。
在禁毒社会工作中,科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对提升服务效能、促进戒毒康复具有深远意义。该理论不仅为理解戒毒人员的行为模式提供了分析框架,还为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了实践依据。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为禁毒社会工作提供了“心理透视镜”,使社工能够穿透行为表象,触及戒毒人员的深层心理需求。
通过精准识别防御机制、设计差异化干预、构建支持性生态,可显著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从“被动戒毒”到“主动成长”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理论的实践验证,更是对禁毒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深度诠释。(作者为自强金山区高新区社工点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