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协商议政

建议构建三位一体安全防线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7月25日 陈姝楠/王子涵

  □  见习记者  陈姝楠

  实习生  王子涵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政协获悉,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筹备情况将于7月29日召开,会议将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协商议政。通气会上,委员建议加快研究上海市韧性安全建设的管理条例,完善法规,明确权责划分。

  针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脱节,不适应极端风险保障需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且集中老化等问题,王训国委员建议加快研究上海市韧性安全建设的管理条例,统筹规范现有各类相关、独立又互不协同的应急管理法规,为完善区域协同应急储备、打造沿江环海复合型生态堤防体系、构建安全的空间格局提供总支撑。王训国委员还提出,“要结合量子城市规划建设,建立健全面向中长期的集中风险持续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以数字技术和AI赋能。”

  伍爱群委员聚焦上海城市运行面临风险的密集性、流动性、偶发性、扩散性四个特点,提出建立健全“防控预警+分级响应+区域联动”机制。“全面汇聚海量基础数据,深化大模型应用,做好源头防控、风险预警;一般事件属地处置,重大事件跨区协同,特别重大事件长三角联动并视情申请国家力量。”伍爱群委员介绍道。

  “完善法规标准,明确权责划分。”围绕地下空间与轨交安全,史和平委员建议构建“制度兜底、技术赋能、协同联动”的三位一体安全防线。史和平委员补充道,部署结构实时感知与AR客流监测,整合轨交—管线—商业体数据,依托城市大脑和AI大模型智能识别风险,并借“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等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建立跨主体的平级结合的联动机制,数据共享,风险共查。”

  据悉,除主旨发言外,第二十次会议当天,上海市政协将约请9位市政协常委、委员,1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超大城市韧性安全规划体系建设、科技赋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筑牢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线、提升城市能源水源保障安全水平、构建社会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