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疑因装修噪声离世 漏水又添邻里新恨

楼上楼下因装修结怨,“三所联动+”弥合裂痕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8月22日 章炜

  □  记者  章炜

  近日,长宁区高登花园一户业主李阿姨因楼上装修导致家中漏水,向居委会反映情况。这起漏水事件,让本就积怨已久的邻里关系濒临破裂。上航新村居委依托“三所联动+”机制,成功促成双方达成赔偿与修复协议。

  居委接到纠纷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推开李阿姨的家门,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与脱落的墙皮清晰可见,渗水痕迹蜿蜒如蛛网,触目惊心。物业人员紧急到场排查后,初步判定漏水源头与楼上正在进行的装修工程相关。

  调解人员了解到,两户人家的积怨本就因装修而起。此前,楼上装修时,持续的电钻声、敲击声,曾诱发楼下96岁老人突发心脏病,最终不幸离世,两家自此结下梁子。不久后,楼上因涉嫌擅自改变房屋结构遭城管执法,业主坚称是楼下举报所致,矛盾彻底激化。如今漏水临门,无疑是往滚烫的油锅里泼了一瓢水。

  居委连夜启动“三所联动+”调解机制。社区民警、调解干部、结对律师、城管队员、物业负责人迅速集结,围着会议桌逐条梳理纠纷脉络:大家抽丝剥茧分析症结,最终敲定“先稳情绪、再理诉求、后寻共识”的调解路径。

  第二天,联调小组兵分两路展开“背靠背”约谈。面对楼上业主赵先生,律师先是明晰法律边界:“漏水导致楼下受损是客观事实,无论走调解还是诉讼,修复与赔偿都是法定义务,但诉讼会耗费更多时间与金钱成本。”见对方点头认可事实,调解干部趁热打铁,“远亲不如近邻,借着解决漏水的机会缓和关系,对双方都是解脱。”

  另一边,李阿姨刚坐下就红了眼眶,从老人离世的悲痛到被漏水困扰的愤懑,积压的情绪如决堤洪水。调解人员静静倾听两小时,待对方情绪平复后,才轻声说道:“我们懂你的委屈,但索赔金额得基于实际损失来定,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经过反复沟通,李家虽仍坚持30万元赔付,却也透露出“只要能解决问题,并非不能商量”的松动信号。首次调解虽因金额差距未能达成一致,但至少撬开了冰封的沟通渠道。

  接下来的几天,居委书记成了“穿针引线”的人,每天带着施工图纸去楼上装修现场,和业主聊“房屋漏水可能引发的结构隐患”;傍晚在小区花园碰到李阿姨,就拉着家常劝说:“你们两户住对门,抬头不见低头见,真要闹到法庭上,往后几十年咋相处?及时修复才能避免损失扩大。”

  第二次调解会上,赵先生主动提出,先请施工队把漏水点彻底修好,再根据实际维修单据赔偿损失。李阿姨一方沉默片刻,报出了一个基于装修报价单的合理金额。双方在“三所联动+”成员的见证下,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字。三天后,施工队进场修复漏水,赔偿款也一次性付清,两户人家门口的灯光,终于不再透着剑拔弩张的寒意。

  这场由漏水引发的调解,不仅修复了渗水的天花板,更弥合了邻里间的情感裂痕。正如联调小组总结的那样:“基层矛盾就像墙上的裂缝,用对方法及时修补,才能让社区这栋‘大房子’更坚固、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