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信债主介绍 男子出国参与“好项目”

假扮“完美恋人”诈骗他人获刑一年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8月22日 王葳然/范娅楠

  □  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范娅楠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本以为找到了“完美恋人”,殊不知是骗子精心设置的骗局。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法官提醒,只有提高警惕、增强辨别力、加强法律意识,才能切实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和身边人的财产安全。

  案件回顾>>>

  2023年11月中旬,刘某的债主王某向其介绍国外有赚钱的“好项目”,刘某因急于还钱,就出发前往该国,结果发现所谓的“好项目”竟在一处诈骗窝点内开展。到达诈骗窝点后,刘某利用窝点提供的软件在网上冒充“有钱人”“帅哥”身份与女性被害人聊天,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就把账号交给诈骗窝点业务组长,组长会让被害人下载软件进行充钱投资,骗取被害人的钱财。2024年1月底,刘某离开了该诈骗窝点。

  2024年12月,该国将这处诈骗窝点内的诈骗嫌疑人移交我国公安机关。今年2月,刘某经公安机关电话通知后得知自己被列为网上逃犯,主动至公安机关投案。

  今年6月,嘉定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刘某提起公诉,其他人员均另案处理。嘉定法院审理后,综合刘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作用、自首情节等情况,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

  说法>>>

  近期,嘉定法院陆续宣判十余件30余人涉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电信网络犯罪诈骗手段日益复杂,有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在网络聊天软件中以婚恋交友名义,将自己打造成“完美恋人”,博取被害人信任后,通过“刷单”“投资”等名义骗取被害人财物。此类犯罪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面对此类犯罪,除了要以高压态势予以严厉打击外,广大群众也要提高警惕,共同抵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高压态势、跨境协作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压态势。面对“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法院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准确认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确保犯罪分子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执法合作。针对跨境诈骗犯罪,应积极与相关国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切断犯罪链条。此外,还需强化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要求平台加强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与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可疑账号和交易。有关部门在监测到用户有异常的转账行为时,要及时介入予以制止,防止诈骗结果的发生。

  只有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治理,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蔓延,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正义。

  ●“婚恋交友”骗取信任,警惕连环诈骗

  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升级,骗子们已经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情感绑架,而是将多种诈骗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复杂的“连环诈骗”模式。他们通过构建虚假恋爱关系,巧妙地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并利用情感依赖进行进一步的操控。接着,骗子会诱导受害人投资所谓的“理财软件”或“项目”,从而骗取更多的资金。这种诈骗方式不仅让人防不胜防,也让受害人因情感和经济双重损失,陷入深深的困境。

  面对不断变化的诈骗手法,唯有保持理性、提高警惕,才能守住信任的底线,远离看似“甜蜜”实则险恶的陷阱,真正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防骗的安全屏障。

  ●  广大群众应提升防范意识,抵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通过“甜蜜陷阱”展开的网恋诈骗,更易让人放松警惕,陷入感情和金钱双重打击之中。在社会交往中应当注意,不轻信网络交友,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更不可将个人信息、验证码和银行卡密码等泄露给他人。凡是涉及转账、汇款的操作,一定要保持冷静,多核实对方身份。发现上当要立即报警,切勿因羞于启齿而耽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