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45公里黄浦江两岸贯通开发后,本市出台了指导意见,确保公共空间运行安全有序。昨天,市人大代表视察了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未来三年,两岸地区将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并全线恢复黄浦江自然生态的基本属性。
视察中,记者了解到,长为5公里的浦东东岸贯通工程属于浦东东岸5个特色区段的文化长廊段,包括杨浦大桥绿地、洋泾绿地、民生码头、新华绿地、上海船厂绿地等5个新建绿地项目和洋泾港桥1个新建慢行桥项目,实现了“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绿地建成并开放。
而杨浦大桥-浦东南路段沿线保留着民生码头、船厂1862、亚细亚火油栈等历史悠久的的工业遗存,将成为东岸文化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市浦江办介绍,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上海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已经实现了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岸公共空间45公里贯通开放的工作目标。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公布、统一指导”,为此本市正式出台了 《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 《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导则》,在总体设计、生态景观、活动场所、交通设施、安全保障、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明确统一的建设设计要求,并对“漫步、跑步、骑行”三根道的设计尺寸、铺装材质、面层色彩、施工工艺和标识系统等进行了规范和细化,两岸地区公共空间严格按照设计导则实施,强化整体性、协调性。同时,各区段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本区域特色亮点。
为加大贯通开放区域的管理力度,确保公共空间安全、整洁、有序,本市出台了 《关于加强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综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界定滨江公共空间的管理范围,明确了以属地化管理为主的职责分工原则,在公共秩序、社会秩序、交通秩序、公共活动、商业活动等方面坚持了从严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据属地化原则,各区都制定了滨江公共空间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区级政府分管部门加专业建设管理公司的体制框架和工作机制,确保已建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安全有序运行。
黄浦江两岸地区在“上海2035”城市规划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两岸地区将作为全市“一主、两轴、四翼”的重要轴线,进一步引导核心功能集聚,继续构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
市浦江办表示,未来三年,两岸地区将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工作愿景,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两岸地区将建立更系统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全线恢复黄浦江自然生态的基本属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