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两会关注 如何打造国际化商事仲裁机构 委员建言——

探索建立多元化民间仲裁体系

2018年01月26日 A06 :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987

  □记者 胡蝶飞 夏天

  本报讯 商事仲裁是高效解决民间纠纷,节省司法资源的重要手段。公正、高效、一流的商事仲裁是上海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如何打造国际化的上海商事仲裁机构,建立诉讼、调解、仲裁有效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胡光建议对上海市现有的商事仲裁机构的营利或非营利状况做出调研,探索进一步开放和建立多元化民间仲裁体系。

  根据媒体报道,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建立诉讼、调解、仲裁有效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上海应该积极进取,自我革新,抓住国家融入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历史机遇。”胡光说,上海各仲裁机构的运作现状与国际一流城市的通行做法和标准尚有差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仲裁机构营利还是非营利的定位不清等,影响了仲裁裁决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胡光在《关于上海商事仲裁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中提及,国际上知名的仲裁机构如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都属于非营利机构,即仲裁机构本身并不营利,其秘书处仅负责秘书类事项,秘书处自身的收费不高而且透明; 当事人缴纳的案件仲裁费绝大部分作为专业服务报酬向仲裁员支付,收费和付费对案件当事人和仲裁员都是透明的。这样,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知名度与公信力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这些国际仲裁机构中,大大提高了这些机构的知名度和公信力,继而促进了所在城市软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的发展。

  反观上海的商事仲裁机构,在营利或非营利上定位不明,收费与付费上对仲裁员不透明,这些给上海商事仲裁的发展、效率、公正、和声望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我们必须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和具有公信力的仲裁机构。”胡光呼吁,上海商事仲裁机构应尽快完成国际化和非营利化的定位和转型,促进上海国际最高标准营商环境的打造。他建议,对上海现有的商事仲裁机构的营利或非营利状况做出调研,比照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的标准和惯例,做出调整和改进。同时确定上海商事仲裁机构的非营利属性,吸纳更多国内国际知名的专业人士加入仲裁员队伍。

  此外,胡光建议,明确秘书处与仲裁庭的职责划分,确立仲裁庭负责审案裁决,秘书处负责流程服务的基本分工。探索进一步开放和建立多元化的民间仲裁体系,进一步覆盖商事以外诸如涉及社会组织、体育科技文化赛事、科学教育等领域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全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18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6 探索建立多元化民间仲裁体系 2018-01-26 2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