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来临之际,远离祖国和家人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工兵分队的刘佳百感交集,这已经是他的第二个海外春节了。
“放心吧,欠你们娘俩的回去后一定加倍偿还……”,刘佳在电话里安慰妻子。放下电话,他又带着炊事班的战友们开始拌馅和面,准备在大年夜给大家做顿饺子吃。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非洲维和任务区,尝到家乡的味道就是最大的心愿。
“说实在的,在非洲这个地方想吃顿饺子还真难,不仅食材少馅难调,最主要的是这里只供应烘焙面包的低筋粉,做饺子根本就擀不开皮,也包不住馅。”炊事班长曹洋告诉记者,之前他们试验过十几次都失败了,不得已只能四处拜师求教。这次请到的这位“高人”就是厨艺一流的刘佳参谋,他会用陈醋点豆腐、能做山西刀削面、羊杂、油条、豆腐脑等美食。这次新春佳节,维和工兵分队将专门组织招待会,邀请各国维和人员共赏中国传统文艺表演,共享中国美食,体验中国文化。
刘佳说,他现在最亏欠的就是家人。2015年他刚刚新婚不到一个月,就被选调赴利比里亚参加维和任务。才回国一年,2017年刘佳又来到苏丹。刚到任务区没几天,一天半夜,点开手机传过来的视频,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儿子已经出生,远在万里之遥的他热泪盈眶。
其实不只刘佳一个人,中国第14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中很多人都有对家人的愧疚。支援保障中队战士翟相军,第一次受命出国执行任务时小孩刚1岁,父母又生病,妻子一个人要照顾全家老小。第二次出国又正逢第二个孩子出生和岳母突发心脏病,又是妻子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他说,除了为妻子加油打气,就是默默地坚守本职,尽量少让妻子担心。
春节前夕,维和工兵分队彝族副班长曲比衣夫带着他的几名战友,为升级改造营地防御设施而加班突击。他们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5级以上风沙,清理河道、加固桥基、架设防御沙箱与铁丝网,每天都要作业9个多小时。曲比衣夫返回营区第一件事就是接通视频看看刚满月的女儿。妻子给女儿起名“维馨”,意为对他维和使命的赞美与敬佩,妻子的深明大义让他的远行步伐更加坚毅执着。
“今年不能为祖国守岁,但在为和平守护,这也非常有意义。”正在门岗带班值勤的警卫中队班长叶高昌说。叶高昌的母亲前几天遭遇车祸,叶高昌强忍心中焦虑和惦念,一如既往地值守在岗位上。
近日,各任务点官兵都风尘仆仆返回营区。营区里灯笼、对联、中国结纷纷挂了起来,广播里传出欢乐祥和的歌曲,年味十足。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几分钟与远方亲人的问候视频,以及短暂休整,这就是中国维和工兵在苏丹辞旧迎新的方式。春节过后,官兵们就将奔赴228公里外、武装分子盘踞、形势复杂的迈拉山地区施工作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蓝盔”的铮铮誓言。
波恩狂欢节“中国方阵”成亮点
□据新华社报道
二月的德国,微风中寒气尚未散尽,但春的气息已从大地萌生。12日是德国各地狂欢节的高潮——“玫瑰星期一”。在昔日西德的首都波恩,欢乐的人群一大早便涌向市中心迎接身穿节日盛装的游行队伍,今年队伍中的“中国方阵”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有5200多人和93辆特色花车参加波恩“玫瑰星期一”的游行队伍,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中午12点,游行队伍准时出发。整个队伍在老城绵延4公里,花车上身穿奇装异服的表演人员不断向沿街人群抛撒糖果、巧克力、小香肠等甜点和食品,沿街人群不停地欢呼雀跃。
今年正逢波恩大学建校200周年,校长亲自带队并邀请国际伙伴大学一道用两辆花车参加狂欢。波恩大学还将今年的狂欢主题确定为“欢乐和学习”。
波恩是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诞生地。贝多芬中学的125名学生和音乐人组成演唱队伍,为节日带来快乐、轻松的音乐。
“中国方阵”由多辆彩色花车和表演队组成。花车后紧跟着舞龙表演队和由清一色德国人组成的狂欢队。他们一路走来,载歌载舞,为当地狂欢节增色添彩。当“中国方阵”经过观礼台时,欢呼声经久不息,波恩市长专门向观众介绍。
“中国方阵”中最吸引人的要数由巴伐利亚州迪特富特市50多名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迪特富特人自称是“德国的中国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皇帝”,现任“皇帝”叫“福高帝”。
穿着类似清朝龙袍的“福高帝”站在18人护卫着的龙车上精神抖擞,其他人也身着中国古代服装,大红大绿,绣龙凤,戴头冠。他们的行头虽有几分夸张、滑稽,但一看就是中式装扮,含有许多中国元素。
扮演“福高帝”的德国人名叫曼弗雷德·科勒,在迪特富特市一家燃油公司做销售,是一名中年暖男。科勒对记者说:“这些服装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他还掀开龙袍说:“你看,我里面穿的是巴伐利亚当地传统的皮裤,上身穿的是中式服装,中西合璧,我非常开心。”
负责迪特富特市狂欢队伍的皮娅女士告诉记者,迪特富特市与中国南京市是友好城市,今年6月底一个来自南京的文化代表团将作客迪特富特市。
“中国方阵”几年前才开始加入狂欢节游行队伍。对此,中德文化交流波恩嘉年华协会可谓功不可没。据协会会长金建书介绍,该协会成立于2012年6月,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会员已超过270人,其中70%是德国人。除每年组织参加狂欢节游行外,协会还举办中文学习、文化演出和中秋赏月等活动。
黎巴嫩上演“欢乐春节”之夜
□据新华社报道
“欢乐春节”演出12日走进黎巴嫩,来自中国成都天府文化艺术团的演员们为黎巴嫩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
当晚,黎巴嫩的冬雨和交通晚高峰未能阻挡观众的热情,不少人甚至驱车三四个小时抵达首都贝鲁特以北朱尼耶市的卡西诺剧场。能容纳约500人的剧场一层几乎座无虚席,华侨华人、黎巴嫩观众济济一堂,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黎巴嫩旅游部长瓦迪斯·克德尼安等到场观看。
演出在民乐合奏 《喜洋洋》 《花好月圆》 《友谊地久天长》 中拉开序幕,随后的舞蹈、杂技和木偶戏等节目精彩纷呈。在演员操纵下,木偶在经典民乐 《梁祝》中翩翩起舞,人偶合一,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 杂技 《抖空竹》 赢得掌声不断,几名小观众的叫好声格外响亮; 川剧变脸更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今天的演出棒极了!”曾两次到访中国的黎巴嫩大学教师塔玛拉边恋恋不舍地走出剧场边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四川特色的演出,所有的节目我都喜欢,尤其是那名男演员用多种乐器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黎巴嫩知名歌舞剧院卡拉卡拉剧院院长伊万·卡拉卡拉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演出展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神奇魅力。伊万曾多次率团到中国演出,近期准备再次携大型历史歌舞剧 《穿越丝路》 前往中国。
王克俭大使说,近年来随着中黎两国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中国文化引起黎巴嫩民众越来越大的兴趣,黎巴嫩人学汉语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为建设“一带一路”作出贡献。克德尼安在演出开始前的致辞中赞赏近年来黎中各方面关系的良好发展,并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尤其是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阿根廷华人薛文强
的最远回家过年路
□据新华社报道
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家乡中国福建福清,阿根廷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薛文强即将完成一次“最远的旅行”。中国和阿根廷相隔两万余公里,但再长的距离也难阻中国人想回家过年的心。
坐飞机2个半小时抵达圣保罗,再飞行16个小时到多哈,继续飞行8个小时前往广州,再飞1个半小时到福州,最后还要乘车几个小时才能到家,薛文强的回家路至少需要两天两夜。
能够回家再远也不觉得辛苦。来阿根廷后12年没有回家,薛文强最清楚想家的滋味。1999年11月,薛文强和妻子来到阿根廷,做过装修工、在超市帮过忙、经历过生意上的失败……那些年,回家的机票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薛文强坦言,刚到阿根廷的前几年,“过年是最让人难过的时候”。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年在阿根廷的“年夜饭”吃的是牛肉汤配面包,吃完又去超市帮忙理货了。
那时的网络通信还不发达,又舍不得打长途电话,每次有朋友从国内过来,父母从老家捎来的花生米和地瓜条总是让薛文强泪流满面。
2001年阿根廷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不敢告诉家里人,但父母看新闻已经全知道了,”薛文强说,“兄弟姐妹后来告诉我,那时候父母每天都为我们揪着心。老父亲对我说,只要人安全,不管损失多严重,都可从头再来。”在海外辛苦打拼十多年,薛文强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十一区拥有好几家规模很大的批发超市,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后来每一个春节都越过越好,回家过年也成了我奋斗的动力。”
身在国外,无法侍奉在父母身边,薛文强从2011年开始“一年一次”的回家之旅总是满怀愧疚。“我以前说要邀请他们来阿根廷,他们总是摇摇头,说 ‘晕车’。现在他们都80多了,再也不可能这么折腾了。”
离回家大约一个月的时候,薛文强就开始准备给家人朋友的礼物。蜂胶、玫瑰精油、橄榄油、奶粉……薛文强的行李箱内塞满了阿根廷特产。“现在国内什么也不缺,这些就是我们在海外的一些心意。”虽然回家过年,薛文强还是把他在阿根廷的超市装点得喜气洋洋的。“打扫除尘、张灯结彩,中国人的习俗到哪里都改不了。”
薛文强说,如今阿根廷的华人数量越来越多,即使不回家过年也不会那么冷清了。阿根廷的春节氛围也越来越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国春节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游客,春节已经不仅仅是华人社区的节日了。
薛文强回家过年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中国的变化。家乡附近通高铁了,村里楼房越盖越漂亮,连老母亲也会用微信视频了……“身在海外,我更加为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到自豪。”
出发前,薛文强向阿根廷的朋友们道了别。吃着阿根廷的牛肉和蔬菜沙拉,薛文强举杯给大家拜了个早年,“现在条件好了,过年忙回不去没关系,平时想什么时候回去都可以。”
对于在阿根廷的18万华人来说,如今中阿关系发展迅速,各方面往来日益频繁,中国那么远,也那么近。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