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尽管离父母家的地理距离不过1小时的车程,但对于朱某和他年迈的双亲来说,这场家庭团圆却等了足足6年多。回家,是每个中国人在春节前的向往,而对于监狱中的服刑人员尤是如此。
为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治本安全观,调动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司法部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规定》,今年春节期间,上海监狱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开展服刑人员离监探亲工作。朱某和多名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在除夕那天迈出监狱的大门,踏上回家探亲的路途。记者跟随着这些特殊的“游子”,感受他们别样的“团圆”。
思念
一份上海生煎 满满“家的味道”
“朱某,根据规定,监狱批准你离监探亲,期限自2月15日至2月18日。”监区长正式宣布获准离监探亲的那一刻,服刑人员朱某心头涌起一阵暖意。与年迈双亲分别已经六年多了,时时萦绕在朱某心头的离别之痛终于可以缓解,这是党和政府对像朱某一样真诚悔过、渴望新生、积极改造的服刑人员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回家!”成了朱某新春最大的念想。
上午10点,在警官的叮咛下,朱某迈出了宝山监狱的大门,踏上回家探亲的路途。妻子与好友早已等候在监狱门口。见到心爱的妻子,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飞快地走上前,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
2010年,朱某因犯走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如今6年多过去了,上海的很多地方,对朱某而言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原来买东西都要现金付款的,现在用手机就可以了。”去属地派出所报到后,朱某想去附近超市买瓶饮料,结果他发现现在上海很多地方,买东西已经不用现金了。一旁的妻子向他解释,现在许多购物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形式。“我有点落后了,不懂了。”朱某连连点头,感觉非常新奇。
尽管有的生活方式让朱某感到了些许陌生,但家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所在。
经过了将近40分钟的车程,朱某终于到家了。他还清晰记得,几年前的那次会见时,70多岁的老母亲隔着玻璃触碰自己面颊时酸楚的一刻。由于父母的腿脚不便,朱某与父母已经多年未见了。见到儿子的那一刻,老母亲一遍一遍轻抚儿子的手,却很久说不出话来。
客厅餐桌上摆了一道特殊的吃食,一份上海生煎,这是儿子最喜欢的小吃。朱某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年期间周边的小吃店都关门了,为了让儿子能在回家第一时间吃上生煎,他在前一天晚上就跑到几公里外的陆家嘴买了回来。“生煎今天一早就热好了,现在有点冷掉了,我再去热热吧。”老母亲在一旁有些自责道。朱某立刻阻止母亲起身,“我觉得蛮好的,不要去热了。”
当包裹汤汁的生煎蘸上醋,肉汤的香味和醋的酸味瞬间充满了整个房间,也湿润了一家人的眼睛。这份在别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小吃,在朱某心里却像黄金一样珍贵,因为这是家的味道。“不只是东西好吃,心里感觉很温馨。”朱某说,能再见到父母心情很激动,自己犯了错误之后,没想到今年还能有机会尽孝。“我一下子感觉比较乱,我心情很激动,感觉突然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了,能陪他们说说话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现在我只能做到这一步。”
朱某的妻子也在一旁高兴地忙前忙后。“知道他今年能回家,我今天早上三四点就起床了。婆婆更是激动得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她说今年丈夫回家过年,才感觉家完整了。对于朱某来说,膝下无子成为了他与妻子最大的遗憾。“六七年前,我们正在备孕中,想到孩子出生后,需要一大笔钱,他就想赚快钱,于是铤而走险,触犯了法律。”朱某的妻子说,朱某的入狱给全家人很大的打击,“尽管这个教训真的很深刻,但看到他在狱中的表现越来越好,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朱某的父亲还买来了一大盆象征着红火吉祥的桔子,他拍着儿子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过去做错了事情,在监狱中要好好改造,不要担心家里,这个家一直在等着你。”
听到了老父亲的嘱托,这个中年男人已湿润了眼眶,不住地点头。“我要谢谢政府,我这个做儿子的,没有尽到做儿子的义务,还让两个老人操心,我以后不会了,出来以后好好做人。”
愧疚
我入狱后,家人再也不过年了
2月15日,除夕。清晨的宝山监狱阴雨霏霏,但阴冷的天气却阻挡不住祝某归家的的热切心情。
上午9点30分,祝某走出监区的大门,换下了囚服,穿上了家人捎来的新衣服。在得知获准离监探亲后,他已经好几天难以入眠。
因为走私,祝某获刑6年。“从那天起,家就不是家了。”祝某告诉记者,自从4年前入狱开始,过年就成为全家最难熬的日子。“家里不再过年,每当有亲友拜访,家里人也是婉言谢绝。”祝某说,别的亲友相邀时,妻子也以家中小狗无人照料来推脱。“其实我知道,他们就是害怕看到别人家的团聚。”
说起妻儿与年迈的母亲,祝某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每个月一次的家属接见日,老母亲与妻子总是6点多就来到监狱门口,等候8点30分的第一批接见。而当接见时间改到下午1点之后,老母亲和妻子依旧自带干粮,早上9点多就前来等候,等着下午的第一批接见。“其实第一批和第二批接见的时间是相同的,但她们却始终想早点见到我,”祝某惭愧地说,“家人来总说家中很好,让我安心改造。但我知道她们是报喜不报忧。本该是我对母亲尽孝,现在却要70多岁的老母亲穿越半个城市来看我,我心中有愧啊!”
今年2月初,值夜班的祝某从值白班的服刑人员处获悉,今年春节上海监狱将有一批服刑人员获准“离监探亲”。狱友对照了公布的“离监探亲”条件,觉得祝某很有可能。“开始我只当他们在和我开玩笑,我想怎么会有这种好事呢?”可是经过多方考察,最终祝某的名字出现在了“离监探亲”的名单中。
说到回家,祝某说最想做的就是在家陪陪母亲和妻子,吃上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多做些家务,弥补一下这些年来对家人的亏欠。“我还要和在国外留学的儿子视频,他这次寒假回国没赶上我的家属接见日,说起来我们父子已经有半年多没见面了,不知他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祝某说起了零零总总的春节安排,在这一刻他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儿子、丈夫、父亲。
愿望
看着亲人入睡也是一种幸福
“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彻夜陪伴家人,这是我对他们的亏欠,更是我对春节团圆最大的寄托,”获准离监探亲的周某抑制不住的高兴溢于言表,“五天太短暂了,我前几天一直努力休息和锻炼身体,就想着回家少睡几个觉,多陪家人说话,哪怕是我醒着看他们入睡也是一种幸福!”
42岁的周某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在监狱已经快4年了。周某现在是北新泾监狱炊场的一员,负责点心的制作。作为一名曾经的民营企业家,周某格外珍惜这门监狱内学会的手艺。“每一个点心的制作都是对于过去罪行的一次内心忏悔,也是对未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用自己最踏实的表现来赎罪。”
他的女儿定于今年出国求学。在除夕夜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周某打算用在监狱中学到的手艺,为家人烧团圆饭,为女儿提前送行,尽一份儿子和父亲的责任……
而同样“离监探亲”的90后青年陆某的春节愿望就是帮爸爸捶捶背,帮妈妈洗洗脚,一家人小酌几杯,听听父母的唠叨。最重要的还是想亲口对父母说声“对不起”。还有去奶奶坟前上个香、磕个头,告诉她,孙子已经彻底和过去告别、与损友决裂,要开始新的人生了……
安全
腕带定位 严守承诺
离监探亲的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制社会的监狱中已经有所体现。汉代监狱在每年伏腊之时及特殊情况下,允许系囚暂时回家,但必须按照约定期限返回监狱。
当前,离监探亲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准予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的一项管理措施,是监狱对服刑人员积极改造行为的肯定和奖励,是现代狱政文明和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开展离监探亲工作是激励服刑人员改造的有效措施,有利于调动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除必须满足“服刑二分之一以上、宽管级处遇、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监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等条件外,还要经过集体评议、社会影响调查及监狱批准并公示等程序。本次服刑人员离监探亲期间的去向仅限在上海市范围内,离监探亲时间为5天(2月15日10时至2月19日10时)。
服刑人员被批准离监探亲,出狱前监狱为他们佩带了定位腕带,服刑人员和亲属签署了承诺书和担保书。监狱要求服刑人员离监探亲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探亲纪律,不得参与和离监探亲无关的活动。到达和离开探亲地后,必须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和销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服刑人员离监探亲期间不得离开本市,每天17时至20时必须通过电话向监狱汇报当日活动情况。
据了解,上海监狱将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服刑人员离监探亲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提高离监探亲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逐步构建起监狱主导、家属接纳、部门联动、社会包容的离监探亲工作格局。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