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维权周刊

一周之“最”

2018年03月06日 B01 :维权周刊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21

  最“随意”的处方药

  在某些药店,处方药无需纸质处方都能随到随买。在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附近的一家“德威治大药房”,记者告诉营业员自己嗓子痛,希望能买两盒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虽然面对面,可营业员并未提出要看记者的身份证或者社保卡,在记录记者随机报出的名字和年龄后,一张处方就开好了,记者也买到了两盒名为可乐必妥的“左氧氟沙星片”。

  一位在西城开店的药店经理吴先生表示,现在网上和手机里卖的药不仅品种多、折扣大,很多不要邮费就能送到家。实体药店卖处方药,说实话只是为了多吸引几个回头客。有关部门的检查多在白天,所以有些药店白天不敢卖处方药,晚上就敢卖了。有些卖药的APP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搭售,以“治疗组合”的名义打着擦边球,这些都是业内的“套路”。

  最“神奇”的保健品

  近日,福建消费者元女士到福建省光泽县消委会投诉,称在光泽县某营养自助工程店购买了3800元山药多维粉、铁棍山药粉,当时商家宣传说产品能治病,连癌症都能治好,对治疗肾病也很有效。元女士信以为真,当即花费3800元购买了山药多维粉、铁棍山药粉等产品。按要求服用几个月上述产品后,元女士的肾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元女士要求商家退款和赔偿损失遭到拒绝。

  消委会认为,商家销售的保健产品系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保健食品在销售和宣传过程中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而商家在销售该产品时若有若无的暗示了其产品能治愈多种疾病,甚至包括癌症,对元女士构成了误导,因此经营者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专家提醒,经营者为了推销药品,以专家或患者名义现身说法,刻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消费者不要盲目轻信。

  最“泛滥”的培训班

  王女士为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科课外培训班,每年花费近8万元。对此,王女士很无奈,因为孩子的同学几乎都报了课外班,“独善其身”很可能掉队。自从女儿进入四年级后,张先生就给孩子报了多个“坑班”,据称在“坑班”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能被名校预录。而李女士虽然知道校外“奥数”等培训对自己孩子所在学区的小升初帮助不大,但依然给孩子报了名,因为“中学的分班考试要考这些内容,不学就会进差班”。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认为,产生校外培训无序和违背规律的各种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的助推,真正切断这一关联,才是釜底抽薪之策。此外,义务教育应当对公办中小学和民办中小学招生同样对待。

  王建慧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维权周刊 B01 一周之“最” 2018-03-06 2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