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以来,该行业中的“校园贷”迅速崛起,来势汹汹。而校园贷主要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在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校园贷平台的建设现状,探索完善大学生本人、家长、学校和社会,以及监管机构等多方联动规范下的校园贷平台建设道路。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借贷 外部规制 内部规制
□王雪云
一、校园贷的发展现状
2016年以来,“校园贷”屡屡传出“欠下巨额债务的学生跳楼”、“裸条借贷”、“暴力催收”等乱象。在被调研的400多名上海市各大高校在校生中,47.63%的大学生或者身边的同学使用过校园网贷。
与传统的助学贷款不同,校园网贷门槛低、手续简便、放贷快,只需一张学生证、身份证,在一个智能手机上就可以轻松贷到几百到几千元数额不等的贷款,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校园贷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放贷门槛低,校园贷以“消费贷”为主;二是“暴力催款”触碰法律警戒线;三是收费不透明,成为变相高利贷;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审核不严,借贷风险较大。
二、网络借贷的运作方式
网络借贷的运作方式:一类是大型电商平台,比如京东的校园白条,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一类是小型分期购物平台和纯贷款平台,比如趣分期,分期乐。
调查显示,针对各大网贷公司知名度,蚂蚁花呗高达88.78%,京东校园白条为47.63%,名校贷、爱学贷、分期乐及趣分期为42.4%。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网贷公司在学校的知名度较高。对于大学生而言,贷款公司的种类已经足够大学生贷款所用。
网络平台宣传无孔不入。在大学校园的食堂、教室、宣传栏等场所随处可见各种“校园贷”海报,这种贷款宣传着“零风险”“零担保零抵押”“提款快”,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贷款。此外,各种借贷平台推出诸多推广优惠措施,例如:下载平台APP 成功注册并绑定银行卡,能够获得若干元的奖励或者下载注册APP免费送礼物等。
三、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相关监管部门方面
高利贷、利滚利、“裸条借贷”等一系列校园借贷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相关监管部门的缺位。目前针对校园网络借贷方面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加以参照,加之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监管一直处于盲区。
(二)校园借贷平台方面
借贷平台由于放款门槛低、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不严或者根本不进行审核,也不考虑大学生的还贷能力,一味放款,最后坐等家长买单,诱导和助长学生肆意借款、过度消费,给学生造成更深层次的经济负担,引发种种校园悲剧出现。
(三)学生自身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他们对一些商品和服务有超前的消费需求。很多学生对贷款背后的高额利息带来的风险持以无视态度,置若罔闻,风险意识薄弱,最终面临债务困境。有的学生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因而陷入借款死循环。
(四)家长和学校方面
校园贷能迅速蔓延的另一重要原因还有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息事宁人”。所以需要家长和学校更多的作出改变。
四、规制建议
(一)外部规制
1. 完善监管制度和规范
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转变思维,将监管重点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线上监管工具进行更新。需建立科学监管机制,严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营造良好的民间借贷法制环境,亟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利率定价机制,遏止民间借贷中的“高息”投机行为。
2.银行平台应严格审查借款项目
在“裸贷”业务中,放贷人多用个人资金进行放款,但也有部分放贷者利用其它项目从银行获取贷款再进行高额转贷。网络借贷平台的打款最终也是通过银行渠道。因此,各家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当严格审查借贷人的借款项目,避免成为“裸贷”的帮凶。
3.网贷平台亟需整治
目前,银监会全面叫停校园贷,这种一刀切做法虽可从表面上予以遏制,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欲望并未得到解决,最终可能转移到“地下”,因此治标不治本。
首先,应严格校园网贷准入制度,参照金融机构准入模式。目前借贷公司数量巨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国家相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准入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网络借贷平台才能开展校园网络借贷活动。
其次,对校园网贷平台应该严厉监管。要明确规定开展校园网络借贷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标准。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利息、逾期利息、手续费等制定具体规定,不得高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最后,借贷人的信息严格审核,建立借贷人信息数据库,设定借贷人年龄限制,杜绝未成年人网络借贷。数据在法律范围内由各网络借贷平台共建共享,并注意隐私保密。网络借贷平台应当在平台上以醒目方式提示借贷双方网络借贷风险和禁止行为,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实时巡查平台交易,对不符合规定的交易信息严格排查。
(二)内部规制
1.加强大学生教育
校方和家长应加强关心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的消费观念。学校应定期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防止大学生“瞻前不顾后”,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家长应定期了解询问孩子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
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金钱观,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在能够承受范围之内合理、适度地超前消费;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不法行为坚决拒绝;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