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这是个老套又新鲜的骗局,简单粗暴; 这也是个教科书般的骗局,直接有效……
“李经理”的欲擒故纵
赶集网上有浩如烟海的招聘信息,18岁的张华刚刚拿到驾照,他想找一个离家近的驾驶员工作。一则招聘信息出现在他眼前,在江津某大酒店上班,工作是“负责会所老板和客户的接送”。发布招聘信息的是“洛阳吉福祥贸易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赶集网上认证了企业信息的公司。张华按上面的电话打给了“李经理”,电话那头是一个重庆男性的声音,在简单介绍了工作内容后,张华有些心动,李经理让他到酒店大堂面试。
李经理并没有出现。焦急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张华给李经理打了电话,李经理听上去很高兴,“刚刚我们已经派工作人员下来看过你了,觉得你的形象气质各方面都可以。”
张华觉得有些奇怪,不过李经理解答了他的疑问:“你也知道我们搞夜场的,有安全性保密性考虑,同时我们还在招小姐、少爷,所以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敢和你见面打招呼,我们也怕你是记者或警察卧底,来给我们酒店曝光,希望你理解。”
听上去很合理,不过张华更关心的是薪酬待遇,李经理给出的数字相当不错,“上班时间晚上8-12点,一个月上25天班,休息5天,包吃包住,工资4000~6000元,如果没有迟到早退还有1500元全勤奖。”
张华觉得有点太完美。李经理没有给他犹豫的时间:“你已经正式被我们公司录取,你要考虑清楚,到底要不要做这份工作,你愿意就今晚上班,不愿意就算了。”从归案后的“交代”看,这是李经理的欲擒故纵,没几个人在这里就能够说“算了”。
要红包的惯用套路
难得遇到这样待遇的工作,张华小心地问:“今晚就可以上班?”
“你如果考虑清楚了,就回去准备三样东西来报到:身份证复印件一张、照片两张,公司要给你配发服装两套、手机一部,这些东西不收取任何押金和费用。手机话费需要你自己先垫付,公司到了月底会统一报账给你。也就是说你来的时候,还要去联通公司买三张一百元的充值卡。”事后查明,骗取充值卡是这起诈骗案中最常用的手段,光其中一个充值卡账户中就有70多万元。
李经理特别强调了一句:“这部手机只能跟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和客人联系,不能和外面无关的人联系,包括家人都不行。”这是一个节点,李经理必须把手机说得确有其事。李经理忙得很,从抓捕后警方拿到的通话记录显示,他一天要接打几百个电话。
张华:“必须现在买吗?”
李经理:“现在立刻就要用。”
张华:“我不能自己网上充值吗?”
李经理:“那没办法报销。”
张华似乎没有选择。他去买了三张充值卡,准备好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又回到酒店给李经理打电话。“把充值卡的使用说明念给我听,确认有没有买错。”李经理必须确定充值卡没买错,这很重要,买成其他公司的就提不出钱来。
“你把充值卡背后的密码轻轻刮出来,我要把19位数字输入电脑,把手机给你充上值,把工号派出来。”对方要充值卡密码,张华有些警惕,他问李经理,能不能先去会所看看但被拒。“如果老板没签字工号没派出,你是我亲兄弟我也不敢来接你。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工作人员来接你时都不会叫你的名字,直接叫你的工号,以后你在这里上班都只叫工号。”张华觉得对方的做法有些道理,他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就把密码给了李经理。一分钟后,充值卡里的钱已经被李经理通过手机软件提走。
工作人员没来。张华又联系李经理,李经理这次让他直接去试车,不过要先交1000元试车押金,张华觉得自己可能被骗,到附近的几江派出所报了案。
这个李经理还会“变性”,在张华之前的周威,碰到的是一个女版“李经理”。通过微信交了一千元的试驾押金后,李经理以“给领导发个红包先搞好关系”为由,让周威给“老总、经理、保安队长”都发了微信红包。但周威很快发现,“领导”太多根本发不过来,在交了两千多元后,他终于受不了了。“李经理”后来交代,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一直找对方要红包,直到对方受不了主动不再联系。
家族式的典型犯罪
再说回这个诈骗团伙。32岁的徐静很早就从梁平农村到主城闯社会,早年在娱乐场所的历练让她对如何博取陌生人的信任无师自通。
徐静交代,她和老公张明春从2015年开始搞网络诈骗(警方怀疑这个时间应该再往前推,目前正在寻找证据)。
2016年徐静怀孕后,姐姐徐宏来照顾她,发现妹妹就是个戏精,一会儿演经理一会儿演老总,钱哗哗就来了。亲情基础上的互助组合是家族式犯罪的典型特征,妹妹把姐姐拉来一起赚钱就很好理解了。
在徐静的言传身教下,徐宏从2016年9月开始独挑大梁,各角色自如转换。徐宏为了提高业务量,将刚刚高职毕业的儿子何强也拉了进来,何强进入角色更快,很快就能独立操作。这样,妹妹两口子和姐姐一家三口都参与了进来,他们或合作、或独立,用同一套手法作案,招聘单位、岗位全是虚构,坐在家里打电话、收钱。从警方搜集到的证据显示,最忙的时候,一个微信账号在一分钟内同时收到三笔转账。
为了让人更快上钩,两家人经常雕琢细节,提炼出一套完整的剧本。剧本并不精彩,都是一些公司人事经理的招聘话术,不过其中对应聘者的心理把握相当好,循序渐进式的引人入彀堪称网络诈骗教科书。
他们的招聘信息主要发布在赶集网上。所用的账号,都是公司、商贸部这种通过了赶集网资质验证的实体,“从他们交代的情况看,这都是在网上买的账号,全套验证已经做好了,买来就可以用。”几江派出所副所长朱伟介绍。
记者通过搜索这些账号发布的信息做了不完全统计,他们在全国各地超过100个中小城市发布内容相同的招聘信息,工作地点均是当地酒店,联系人大部分都是同一个人——李经理。
未结案的继续取证
朱伟接到张华报案是今年1月4日,这位老刑侦警察敏感意识到这可能是件覆盖面比较广的案子。他召集所里的刑侦民警程坤和胡茂平,通过内部系统梳理同类案件。最终,朱伟的设想得到了验证。
民警在调查李经理收钱的微信、银行卡时,发现分属很多人,大都是网上买来的身份证明。而且这些微信、银行卡又向其他微信、银行卡层层转账,梳理资金量及资金流向后,民警们发现这就是一团乱麻,被骗的钱在69个微信号、19张银行卡中转来转去。
十天之后,开始收网。十几名警察进入九龙坡某小区,分住两栋楼的两家人,同时抓捕。这是两套约一百平方米的房子,按现在的市价约一百二三十万元,最先开始做的徐静名下不止这一套房子,在南岸的两个大盘都买了房子。
摆在办案民警桌上的,是十七部手机、四十多张电话卡、十九张银行卡,但两家人招供的金额只有十几万元。朱伟透露,通过几十个微信号、支付宝号、银行卡能查到的资金往来数量,金额已经超过一百万元,这还不包括警方暂时还没有查出的账户。
目前,民警已经找到40多个受骗者,但案子远未结案,民警还在调查和取证,并联系全国各地的派出所,请求协查同类案件,寻找受害者。
(来源: 《都市热报》)
招工陷阱多 求职且警惕
“金三银四”求职高峰季到来,各位求职者要擦亮眼睛,在此根据以往案例对“套路”进行了盘点,希望求职者能提高警惕。
陷阱一:岗前贷款培训费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张某先后接到13家“网络科技公司”的面试通知,其中12家以招聘名义收取“培训费”,并当即表示,如果没有钱,可以帮助申请贷款,每个月还几百元就可以。实际上,贷款培训的求职者不仅没有工作机会,还将会背负贷款产生的高额利息。
陷阱二:电商平台兼职刷单
大学生小张收到信息称,兼职网络刷单每月可收入过万元。小张和对方联系,对方表示小张只需按照要求完成网络购买交易,很快就会返还购物的本金和本金金额10%的佣金。小张便按照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先后转账完成了多笔交易,可对方却始终没有返还本金和佣金,直至对方失联,小张才意识到被骗。
陷阱三:骗取个人身份信息
网上注册求职并投简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小毕曾在多个人才网站上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便让用人单位看到。不久,一名男子打电话直呼其名,告诉她是公司领导,并询问她有多少现金,谈事情急需钱。实际上,小毕的直接领导是一位女士。
陷阱四:高薪诱饵愿者上钩
诈骗人李某在网站上发布招聘“高价私人保姆”的信息,月薪从1万元至3万元不等。多名女性投来简历,李某要求求职者先交纳3000元至5000元不等,或者相当于当月工资20%的中介费。不久,李某等人便携款潜逃。经查,李某安排的“有钱雇主”其实是同伙假扮的。
陷阱五:“皮包公司”敛财
南京的小陈去一家模特公司面试,对方面试官一直夸赞其条件优越,并表示按照规定,小陈需缴纳1980元的费用,在该公司办理一张模特卡,才能算是该公司的员工。小陈办理后,模特公司没有再联系她,当小陈再次找过去时,该公司的负责人却说小陈条件不符,不能予以聘用。而小陈索要办理模特卡的费用时,公司负责人就耍起无赖,称公司账面上就两三百元。
陷阱六:试用期=“白用期”
毕业生小韩通过参加招聘会被一家广告公司录用。按照口头约定,工作前3个月为试用期,公司根据他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正式聘用。在单位,小韩踏踏实实工作,3个月下来,小韩本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被该公司正式录用。谁料试用期一结束,经理却说他不称职。事后小韩得知,与他同一批进公司的员工,没一个通过试用期的“检验”。而后不久,该公司又新招了一批员工继续“试用”。
陷阱七:“监控面试”收费
伍女士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在市区一家酒店做保洁员的工作,联系对方后,对方让她来酒店大堂面试。伍女士来到酒店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有等到面试官,反而接到对方的电话,称面试已经通过监控完成,并表示伍女士符合条件,已经被录用,但是要先汇款2000元服装费和体检费。伍女士汇款后并在第二天去酒店上班时,酒店前台告诉她酒店并没有招保洁员,伍女士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