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充电桩“上岗”“飞线”奇观在消亡

2018年04月04日 A02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832

  试点前   民警和志愿者查看小区“飞线”充电现象

  试点后   电瓶车在小区充电棚集中充电,安全有序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电瓶车充电线“从天而降”,垂挂在居民楼的外墙边一直延伸到地面……如此情景,是宝山区呼玛二村社区民警陆政英去年年初刚走马上任时,对这个老旧小区“飞线充电”乱象最直观的体会。

  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在近期开展的“大调研”活动中,就长期困扰社区居民的这一问题了解实情、倾听诉求,借助宝山区张庙街道构建国际安全性社区的契机,盘活社会各方资源,在以呼玛二村、通河七村为代表的老式小区内,率先试点智能充电设备改造等安全工程。

  试点工程推进如何?“飞线充电”乱象是否在逐步改观?近日,记者走进这些改造后的老社区,寻访“大调研”背后的真实民声。

  昔日

  “各显神通”的飞线奇观

  宝山区张庙街道呼玛二村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老式小区,小区人口约有4000多户,陆政英和她的另一名同事是对口呼玛二村的两名“片警”。

  由于电瓶车体量本就较大,此前小区里也并没有可供电瓶车集中充电的设备,加上6层老式公房又无电梯,为了解决自家电瓶车的充电问题,不少居民为了省事索性私拉电线,由此出现的“飞线充电”乱象已经成为常态。

  “我刚到这个小区时,飞线充电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你在这个小区就这么兜上一圈,一眼望去,一排居民楼中几乎每栋都有那么几根飞线垂下。”让陆政英更无奈的是,查处“飞线充电”像是一场“游击战”,居民们可谓是“各显神通”。

  “从高楼飞下临时电线钓鱼式充电的算是‘大众化’ 的了,有些‘精明’ 的居民则暗自在楼梯走道内接上拖线板,通过楼梯间隙垂下‘内飞线’。”而一些外露的飞线甚至还有了固定点位,为了防止露水或下雨引起插座短路,居民们有的用塑料纸包裹、有的用废旧可乐瓶遮罩,可谓是动了不少的脑筋。

  但这些充电乱象,却实实在在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此引发火灾的情况也常常见诸报端。举报、吵闹……居民们为此少不了闹出些邻里纠纷。“我们常常上门劝阻,却是人前脚刚走,后脚电线又拉了出来,邻里关系也不和谐。”陆政英感叹工作难做。

  面对到社区调研的民警,居民也纷纷“倒苦水”。“我都60多岁了,让我天天拎个电瓶爬上爬下,身体实在吃不消。”居民们的诉求确实也有其合理性,如何破解这一长期困扰社区居民的难题,居委会、物业、社区民警坐到了一起。

  转变

  老车棚变身智能充电车棚

  “飞线充电之所以容易引发火灾,是因为它无法实现自动断电,而长时间为电瓶充电,又会加速电瓶老化。”能否有一种自动断电的安全设备?

  呼玛二村小区居委、物业和社区民警的思路不谋而合:智能充电设备或许可行。有了初步的想法,几方马上着手开展协商,就各自分管的问题寻求对策。居委会紧接着又召开民主议事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从中协调。

  彼时,张庙街道恰好在创建国际安全型社区,公安部去年年底又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进一步明确了有条件的住宅小区、楼院,应当结合实际设置电动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最终,在张庙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呼玛二村决定对小区原有的3个非机动车车棚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的结果究竟如何?在采访过程中,陆政英带着记者实地走进改造后的新车棚一探究竟。记者注意到,在外观上,平房式的地面车棚与普通车棚并无两样,特别之处在于,车棚的内墙面上加装了诸多立柜模样的“便民充电管理站”。“这就是改造的重点,目前,这样的1个智能充电桩可以同时为12辆车充电,采用投币式计费,车主花1元钱就可以充电4小时,以此往上类推可以选择充6小时、8小时等。”陆政英告诉记者,智能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在于,充电完毕充电桩会自动断电,由此可以彻底杜绝电瓶充电时间过久而引发自燃等隐患。

  智能车棚有了,如何切实引导居民自觉自愿地将电瓶车停进来,工程同样浩大。为此,呼玛小区发动所有平安志愿者以及楼组长等,多方宣传,加以引导。

  现状

  乱象少了安全意识提高了

  智能充电车棚改造后,陆政英最大的体会是,非机动车乱停放的情况少了,小区的环境变整洁了,居民的安全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高。

  但彻底杜绝飞线充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有了新的车棚,有的居民图省钱,仍然不愿把车停进车棚。“智能充电桩的利用率还不是特别高,有的居民反映,1次充电充不满,总感觉没有自己拉线充电充得实在。”

  管理车棚的老大爷告诉记者,“有的居民为图方便,还是习惯把车停放在楼道里充电。而有些居民占地盘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在家门口堆个物、停个车,才觉得宣誓了自己的‘主权’。”

  为了了解大调研后的真实现状,记者在通河新村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特地在小区内“搜罗”了一圈外飞的电线,发现零零星星虽难避免,但总体情况确实较之以往大有好转。

  在撞见一栋居民楼4楼窗口“飞”有私拉的电线后,社区民警陆政英马上按下呼叫门铃,通知当事人下楼予以沟通。“老伯,我们小区现在有了专门给非机动车充电的车棚,飞线充电毕竟不安全,以后还是把车放到车棚充电,也很方便。”

  交谈中民警得知,原来,这位老伯是临时来帮女儿带小孩的,本身并不住在呼玛二村,因此对于小区飞线充电乱象治理以及智能充电车棚改造的事宜并不清楚,也算是情有可原。在民警的劝说教育下,大伯自觉收起电线,表示日后愿意配合。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特地加大了法律宣传力度,告知居民占用、堵塞楼道或门洞等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将被处以500元以下罚款。”陆政英告诉记者,通过居民间的相互督促,以及楼组长们不间断地“扫楼”,力争做到发现一起劝阻一起。

  未来

  全面推广还需盘活社会资源

  事实上,除了宝山区之外,近年来,上海部分小区都在探索电动车集中停放、集中充电。但这一惠民实事的推进,还需盘活社会资源。

  在记者采访中,也听到了一些声音。部分老式小区表示缺少相应资金,无法对旧式车棚进行改造,即使在一些次新小区,这样的改造同样困难重重,关键的问题是,资金从哪儿出?有的物业公司认为,如果安装了充电装置让居民集中充电,出了事情还得由物业来担责,如此一来,对于安装充电装置这件事情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在推进智能充电车棚停车过程中,也有居民对车棚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觉得车棚虽然有专人看管,但每天这么多人进出,一不当心,车就可能被偷。为此,宝山区通河七村给出了可行性方案:在车棚内增设监控探头,给智能充电车棚同样罩上“智能安防网”。

  另外,针对现有智能充电车位仍无法满足整个小区车辆充电的情况,通河七村的社区民警还与居委、物业进一步协商,在改造后的车棚内又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共享车位,引导居民错时、按需充电,既节省了居民的停车费用,又实现了智能充电桩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飞线充电乱象要从根源上完全杜绝尚有难度,因为它并没有一套强制性的处罚机制。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宣传引导,以及从消防安全角度的规劝。”宝山警方表示,通过张庙街道辖区内老式小区的改造案例,希望能给飞线充电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最终让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提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充电桩“上岗”“飞线”奇观在消亡 2018-04-04 2 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