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法官作家笔下的一桩碎尸案

2018年04月18日 B02 :非常阅读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375

  《决不妥协》   桂公梓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内容简介】

  小说以一起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而又扑朔迷离的碎尸案为暗线,以法官的日常为明线,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观察、思考、评价周遭的人与事。集悬疑、风趣、文艺、哲思多种风格于一体,错落呈现青春的理想、职场的现实、行业的生态以及人生的选择。

  【作者介绍】

  桂公梓,法官,作家。著有 《决不妥协》 《不写判决时写什么》 《金陵十二区》 等,曾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银奖。

  【编辑推荐】

  ★集悬疑、风趣、文艺、哲思多种风格于一体,错落呈现青春的理想、职场的现实、行业的生态以及人生的选择。

  ★全国轰动的碎尸案,在民意汹涌中作出了判决,故事在这里画上了休止符。主审法官繁忙依旧,审判案件,应对上访,日常生活……然而,休止符并不是句号。真相到底如何?良心编辑不剧透,敬请读者一阅为快。

  【精彩书摘】

  我翻开立案材料,“案件名称”一栏写着:“邢勇故意杀人一案”,“分案情况”里邹庭长批示道:“请桂公梓同志办理。”

  看到案件名称,我的心一阵狂跳,因为这个案子实在是太出名了。从案发到现在,媒体追踪,网友关注,全国人民都在讨论这个案子。我也曾在网上跟帖讨论过,没想到最终真的由我来办了,看来领导还真是信任我啊。小潘已经把卷宗从箱子里搬出来,按照卷宗上标注的顺序堆放在我桌边的墙角。我拿起第一册翻开——虽然案情已经大致了解,但媒体和网上流传的案件事实都太过简单,而且并不可信,所以卷宗还是非看不可的。

  报案的是一个姓张的老太太。今年3月22号的早上,张老太太和往常一样去菜场买菜。买完回家路过西川巷,在一个垃圾桶边上看见两包鼓鼓囊囊的黑色垃圾袋。张老太太打开一看,是两包切放得整整齐齐的肉片,每包有四五斤重,而且全是熟肉。

  张老太太觉得捡了个大便宜,拿回家放进了冰箱。当天中午用其中一包做了一大碗水煮肉片,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掉了。第二天晚上,张老太太为全家准备晚餐。她从冰箱里将剩下的那包肉片拿出,打开黑色塑料袋,准备放入锅里的时候,从袋子里掉出了一根手指!

  张老太太当场疯了,拿筷子捅穿了自己的喉咙。张老太太的儿子报了警。

  涂城公安局接到报案后,以最初发现地西川巷为圆心展开了搜索,耗时一星期,最后一共找到了二十一包肉片、内脏和一颗头颅,没有骨头。这些包裹被抛在垃圾桶,臭水沟,郊区树林里,护城河下游,几乎散落在涂城的各个角落。

  凶手将肉片切得很仔细,每片只有2—3毫米厚,切了一千多片。每一包都像是准备摆上超市货架一样,精心叠放得整整齐齐。

  更重要的是,每一块肉片都已经被煮过,这使查明被害人身份的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法医费了很大的劲才将碎尸拼凑起来,分析之后只给出了两个结论:第一,死者是个女性; 第二,根据身高和脂肪含量推测,死者体重大约是120斤,而现在发现的尸骸包括张老太太家吃掉的一包,算上流失的血液重量,一共只有105斤左右,也就是说,少了15斤没有找到。

  于是警方分成两组进行侦查,一组继续搜寻剩余的15斤碎尸,搜寻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一无所获; 另一组经过比对近期报案的女性失踪案件,通知可能的死者家属前来认尸,最终确定了死者身份为本地人,名叫梁素梅,20岁,涂城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前言/序言】

  当中国法制出版社的赵宏女士联系我,要再版这本《决不妥协》 的时候,我感到欣喜和快慰,这表示我并没有忘记这本书是由自己胡乱写成的。但是当我时隔数年再次翻开这本书稿,心里却感觉到一阵奇怪的陌生和莫名的羞赧——不想承认而又无法否认充斥书中的那些肤浅的文字、粗糙的故事、混乱的逻辑、幼稚的评论乃是出自自己之手,就像陆家嘴的女白领忽然看到青春期时在老家影楼拍的艺术照,一边辨认着,一边窘迫着。

  我几乎是红着脸把书读完的,中间几次差点打消了再版的念头。但随着阅读,陌生感逐渐褪去,羞耻心逐渐淡漠,当初写下这本小说的那个“我”逐渐恢复了生命力,像农夫怀里的蛇,再次在记忆里鲜活起来。

  那个“我”刚研究生毕业,到法院工作不足一年,在审监庭当书记员兼法官助理,每天处理大量信访案件。心中曾经的构想遭遇扑面而来的现实,像清水滴进了油锅,嘈杂翻腾得令人心绪不宁。对于中国司法来说,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此无需举太多证明。我那时候对司法政策有许多腹诽,但圈内一片颂声气氛祥和,没有抱怨的环境; 圈外只关注八卦和房产,对司法漠不关心,没有发牢骚的对象。无处安放这些抱怨和牢骚,于是我便开始上网写小说。这样想起来,最初支持我在一整天忙碌于献身司法事业之后,不顾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劳顿,夜里还要涂鸦不辍雌黄不止的动力,居然是抑制不住的吐槽欲。

  这便是年轻和年长的一大区别——年轻的时候,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事情,会不加思考地大声说出来:“这样不对!”但在年齿渐长之后,遇到这种时刻往往会变得犹豫和迟疑,尽管心里还在厌恶着,脑子却不由自主地开始想:“既然存在着,是不是就有其合理之处呢?”“也许错的人是我呢?”于是愈加变得不自信起来,就像看见满街迎面而来的车辆,会本能地怀疑自己才是那个逆行的傻瓜。

  人不就是这样一步步成熟起来的吗?从最初的嘴比脑子快,成长到先过脑子再张嘴,再成长到干脆紧紧地闭上嘴。中间不是跌过几次跟头,就是挨过几个巴掌。渐渐学得和老大哥们一样警醒,一样乖觉,并颇以此洋洋自得,忽然某一天翻开旧日的文字,对照年轻的模样,才发觉自己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早已不可救药地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这成了我不吝冒着献丑的风险而愿意将本书再版的原因——一方面,虽然只是那个时代里微不足道的一种声音,幼稚固然幼稚,但毕竟发自真切,有敝帚自珍的理由; 另一方面,对于年轻时的那股子莽勇,虽然不再完全称赏,但毕竟也有几分怀念。就好比被招安后的顺民,会忍不住怀念绿林草莽的岁月,以此安慰自己曾经也是一条好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 法官作家笔下的一桩碎尸案 2018-04-18 2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