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上海市女子监狱母亲文化系列三

女子监狱有一群年轻“妈妈”

2018年04月20日 B03 :大墙故事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4134

  刘欣楠制图

  □法治报记者 徐荔

  说起母亲的形象,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年长的、慈祥的,可是在上海市女子监狱有一群特别的“母亲”,她们年轻、漂亮、活力,脱下警服的她们在很多人看来更像孩子。然而,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她们便有着不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女子监狱母亲文化教育主题中,这些年轻的监狱民警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让服刑者在温暖中忏悔,在训诫中反思……

  “火眼金睛”的90后警花

  服刑,是一个令人心惊的词,哪怕是犯罪的人,被判刑后也会对未来的服刑生活充满迷茫,甚至是恐惧。一般,初入监狱的服刑人员会接受一段时间的入监教育,这个阶段的服刑人员面临着心理适应的考验,常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同时,由于入监时间短,监狱民警要在尚未详细掌握个体情况的条件下管理这个复杂的、未知的群体,就更加显得困难重重。这既检验着民警的才智,更考验着她们的耐力。

  女子监狱90后的年轻民警金忆雯就是其中的一员。虽有着一张稚气的面庞,但从警3年多的她已经在千锤百炼下练就了一身“金”本领。

  2017年1月的一个晚上,金忆雯像往常一样在单位值班。前几天刚新收押了一批服刑人员,金忆雯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有几名精神状态不佳和长刑期者要进一步了解详细状况;有几人的信息、家庭关系和个人经历仍有待进一步核实……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同事告诉她,新收服刑人员赵某不慎从上铺摔下。

  金忆雯迅速来到监室并将赵某送医务室救治。经过医生诊断,赵某并未受伤。金忆雯心中闪过一丝疑惑,她回到办公室,打开了监控视频,仔细翻看当时的情况,视频显示赵某似乎摔倒是有“预谋”的。

  金忆雯重新查看了赵某的基本信息:33岁,前科数次,十余年的吸毒史,入监未满一月,抱怨不断。综合这些信息,金忆雯陷入了沉思:这是偶发事件吗?赵某的目的是什么?

  新收阶段的管理教育对服刑人员中期的服刑改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完成良好的心理适应,树立正确的服刑观、改造观,后一阶段的服刑改造才能事半功倍,教育矫治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金忆雯决定破解这个谜团。她逐一核对了事发细节后,将赵某约到谈话室,虽然赵某百般抵赖,但当金忆雯将所有的旁证、事发的细节逐一列明时,赵某低下了头。原来,赵犯觉得自己刑期只有几个月,吸了十几年毒,已经是废人,想混日子度过剩余的刑期。

  接下来,金忆雯帮助赵某制定改造计划,细心跟踪、发现她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逐步树立赵某的自信心。操场上,金忆雯亲自示范,纠正赵某的动作;休息时间,金忆雯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传授赵某心理调适小方法……

  渐渐地,赵某在金忆雯的鼓励和赞扬中收获了希望,在监区进步奖的光荣榜上还出现了赵某的名字。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赵某感到自己的服刑有了积极的意义,从当初的“问题犯”一跃成为了“示范者”。

  同时,针对赵某多年吸毒的经历,金忆雯从毒品的种类、危害入手,帮助赵某分析多年吸毒带给自己和家人的巨大伤害。在万般悔恨中,赵某给家人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悔过书。

  虽然金忆雯知道,对赵某而言,7个月的刑期可能不能让她脱胎换骨,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这也是一名年轻警花的执着和坚持。

  无声中打开心灵的“枷锁”

  年轻、有为、漂亮……当这些词都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她必将获得别人艳羡的目光,为了“面子”,也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陈某恶向胆边生,结果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陈某1979年出生于南京,作为独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在校期间,她品学兼优,一直担任团、班干部,并多次获奖。大学毕业后,陈某进入某保险公司从事销售工作,2009年年底,她与朋友一起创业,但在这过程中,他们违规采取“长险短做”的方式销售保险。虽然明知这样做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漏洞,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陈某并没有收手。最后,因集资诈骗罪,陈某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入狱前后人生的巨大反差,使陈某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无法适应改造环境,选择了把自己“锁”起来,对家人也拒绝联系。没多久,她就成了监区出了名的“老大难”。

  王黎是陈某的主管民警,2008年从法律专业毕业的她有着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理想,为了将梦想与现实工作相结合,她选择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面对那些年龄和阅历都比自己长的服刑人员,王黎有着自己润物无声的方法。

  王黎经过观察,敏锐地捕捉到陈某的敏感和脆弱,深知对待这类服刑人员不能一味地苛责和批评,而是需要进行合理开导和科学分析。

  陈某平日不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王黎便通过仔细查看陈某的周记、思想汇报、认罪悔罪书等材料寻找教育的切入点。一次王黎发现陈某的思想汇报的语言带有较激烈的情感色彩,王黎觉得有戏,但她没有“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情况排摸、现场巡视等,仔细寻找陈某流露情绪的缘由。

  原来陈某入狱后对自身的长刑期一直感到迷茫和急躁,改造的不顺畅、父母的逐渐远去,都加深了她的焦虑感,王黎推测陈某焦虑的原因是与她有相同罪名、相同刑期的陆某正在申请减刑,陈某急切地想知道减刑结果。

  王黎将陈某带去谈话室,第一句话就让陈某红了眼眶:“陆某集资诈骗的开庭定在了下周四,你有什么想法吗?”

  陈某没想到,自己从没有提起过此事,王黎却看穿了她内心的焦虑,还给她留了面子。安全的环境、警官的关心,让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询问了许多减刑政策方面的问题,并向王黎倾诉自己的不安。

  一次倾诉让陈某对王黎充满信任,对王黎的教育和关心不再抵触,改造态度有所转变。

  陈某逐步适应中期改造,但王黎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亲情依旧是陈某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尽管入狱前,陈某表现得与家人冷淡,但看到其她服刑人员与家人书信联系时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为此,王黎积极与陈某的父母联系,两位老人被她伤透了心,不愿与这个“不争气的女儿”联系,“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她,我们愧对国家,让她改好了再来找我们吧”。

  面对家属的不谅解,王黎没有放弃,而是主动向老人介绍陈某阶段性的进步。毕竟血浓于水,老人由一开始的拒绝接听电话,到沉默着听王黎说话,到后来主动询问陈某的情况。王黎趁热打铁,适时地提出希望家属多写信鼓励陈某。

  一个多月后,陈某在狱内第一次收到了家人的来信,虽然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话语,但她却捧在手里看了许久。陈某一直不明白父母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直到在某次来信时父母写道:“你要感谢王警官,是她坚持不懈和我们联系,不然我们之间的亲情可能真的就断了……”

  在陈某眼中,王黎不仅是令人敬畏的警官,更是值得信任的倾诉对象,王黎帮陈某迷失的灵魂找到了新生的勇气和方向。她在《给自己的一封信》 中写道:“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对过去的自己说千万不要犯罪,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但如果真的还是这样的结果,也不要慌张、迷茫,因为你会遇见一位有责任、有爱心、真心为你好的警官,你会在她的指引和教育下满怀对未来的希望,要珍惜。”

  拔出执迷不悟三年多的“钉子”

  “这些墙很奇怪,刚进来监狱的时候,你讨厌这些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在其中生活,最终你会发现你已经离不开它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经典台词精辟地揭示了服刑人员从新收到刑释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还有一部分服刑人员,入监后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适应不了狱内的生活。其实,真正囚禁服刑人员灵魂的不是高墙电网,而是心。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2011年毕业,如今从警6年多的袁雅静依然记得2017年与汤某谈话时的情景。“袁队长,我是被冤枉的,你要帮帮我啊。”这是汤某说完自己的基本情况后,对袁雅静说的第一句话。

  汤某是监区有名的“钉子户”,因为贩卖毒品罪、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在袁雅静平和的态度中,汤某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汤某从小父母离异,缺乏家庭关爱,结婚后又遭遇丈夫出轨。文化程度不高的汤某有着一颗“富贵心”,但她并没有想方设法靠自己的努力成就梦想,而是在男朋友的影响下整日混迹棋牌室,还接触到了毒品。后来,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汤某帮朋友去讨债,不料把人打伤,由此获刑。

  说完这些经历,汤某竟嚎啕大哭起来。袁雅静知道汤某是在释放情绪,她没有阻止汤某,而是让她哭了个痛快。汤某平静后,袁雅静拍了拍汤某的肩膀,说道:“眼泪可以释放负面情绪,你憋得太久了,哭出来是件好事。”说罢,为其递上纸巾。汤某擦干泪水,对袁雅静挤出了一丝感激的微笑。

  这一次交谈,让汤某对袁雅静产生了初步的信任。

  2017年3月,汤某突发小中风在监狱总医院住院接受治疗。袁雅静察觉到汤某害怕又无助的情绪,在为汤某办理住院手续、准备好生活必需用品后,就主动告诉汤某已通知了她的母亲。住院的第二天,汤某见到了母亲。见面后,母亲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警官真好,晓得我年纪大了,反复告诉我来医院的交通路线并一再嘱咐路上要注意安全。”母亲的话语再次触动了汤某。

  汤某住院期间,袁雅静每个礼拜都会去监狱总医院,询问主治医生汤某的病情,嘱咐汤某听从医嘱,好好养病。

  汤某的身体终于康复,回到监狱后,她对袁雅静已是非常信任,而袁雅静也藉此对汤某开展教育。

  汤某之前觉得自己冤枉,主要是纠结于自己没有动手打人却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对此,袁雅静耐心地讲解法理。虽然汤某认同袁雅静的说法,但要改变自己多年来的认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袁雅静深知汤某内心的纠结,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以监狱开展的母亲文化建设为契机,抓住汤某关心母亲和女儿,重亲情的心理,进一步讲清道理。

  2017年7月,汤某主动找到袁雅静,递交了自己入监三年多以来的第一份认罪悔罪书,并激动地说:“多亏了袁队长你啊,否则我还一直执迷不悟!”

  袁雅静长吁一口气的同时,也觉得这事儿还没完。汤某写下认罪书只是第一步,要让她积极投入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袁雅静希望借助社会力量一同参与汤某的转化引导工作,她积极联系监狱志坚帮教工作室,通过数次沟通协调,帮教志愿者与汤某签订了帮教协议,并且为汤某独居年老的母亲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定期上门看望。得知这一切的汤某感动不已。

  2017年9月,汤某主动递交了缴纳罚金刑的申请,“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袁警官我是真的想改好了。”汤某由衷地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女子监狱有一群年轻“妈妈” 2018-04-20 2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