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上海地区知产犯罪由共同犯罪形成的产业链化趋势明显”“知产犯罪刑法威慑仍有待提高,知产权利人在刑事诉讼中损失填补需加强”。
在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前夕,昨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17)》。白皮书内容包括本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情况、案件特点、检察机关的主要举措、知产刑事司法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检察工作的可行性建议。白皮书提出,可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突破知产保护瓶颈。如与知产职能部门、行业自律性组织共同开展治理工作,督促电商平台落实知产保护机制,对云网盘、视频网站等进一步加强监管,重点治理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共同犯罪形成产业链
本次白皮书的发布,是上海检察机关继2016年以来第二次向全社会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据介绍,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中,数量最多的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占案件总数的六成以上,位居第二的是假冒注册商标罪。
“侵犯商标权案件数量远高于其他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商标犯罪的成本相对较低,通过简单复制标识即可大量生产假冒的商品。”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徐燕平说。
白皮书还分析了案件具体情况。在销假类案件中,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并行,网络刷单促销假货情况严重; 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普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涉及知名饮食、化妆品、电脑品牌等。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由共同犯罪形成的产业链化趋势。相当数量的案件中,多个被告人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分别负责运输、批发、零售等不同环节,长期共谋实施犯罪,形成明显的犯罪产业链。人员层级分布复杂,上至商城管理者、商铺房东,下到批发商、商铺老板、营业员、黄牛,这些犯罪分子互相抱团,形成制假售假的网络。”
据徐燕平介绍,经销商已经成为知识产权犯罪高发人群,而滥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其主要犯罪方式之一。
为应对新形势下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形式,本市检察机关始终加强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声势,强化行刑协作,知产两法衔接平台成效显著。上海科创检察平台已将司法保护延伸至科创最前沿。
列一张行业“黑名单”
在对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相关审判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此类案件共同犯罪较多,缓刑率高,刑事案件罚金判处率高达70%,但罚金数额与犯罪金额的比例不均衡。徐燕平说:“目前在司法中,对于罚金数目的确定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相较于侵犯商标权案‘简单投入就能获取远高于其实施侵权活动的成本的巨额利润’的特点,罚金数目总体未体现从重原则。”
徐燕平还指出,本市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知产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2017年知产认罪认罚案件共21件32人,占审结案件的17.5%。但由于罚金上缴国库,补偿到权利人的仍显不足。对此白皮书提出,应结合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对权利人诉讼权益的保障。
白皮书还指出,目前对于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类犯罪,刑罚的一般预防效果有待提升。对此白皮书建议,应推动知识产权立法完善、构建新型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机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突破瓶颈。
白皮书建议,知产刑事处罚中可增加禁止令,适用相关信用惩戒,令犯罪嫌疑人终生禁止从事相关行业,以此作为惩罚和震慑不法分子的有力武器,加大他们的犯罪成本,降低不法分子再犯的可能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