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胡蝶飞
从前,人们无法想象小小一部手机可以解决出行问题,庄严的法院里出现一个“萌萌哒”机器人引导员,严肃的庭审上多了个“下笔神速”的记录员。
如今,手机APP就可以预知出行路段的拥堵情况,机器人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查询咨询,“智能速记员”能一字不漏地转化为庭审记录……
福建省政法工作主动拥抱科技,诞生“智能警务”、“智慧法院”等代表着科技撬动传统工作模式的“新名词”,积极回应和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综治工作也可以很时尚
“时尚”这个词,很难让人与政法工作相结合。但一款名为“厦门百姓”的APP,却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由厦门市委政法委(综治办)、厦门市公安局开发并大力推广的“厦门百姓”APP,可谓完美融入群众智能化生活的前沿。市民通过这一平台,不仅可以晒步数晒健康,还可以参与巡逻晒正义,完成任务领奖励、保平安。
记者了解到,开通以来,“厦门百姓”APP共有655813名已激活用户,日均登录人数5952人。
三明中院诉讼服务平台与“厦门百姓”APP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全新的司法服务窗口,三明中院开通了语音诉讼服务热线,群众获取法律咨询、案件查询、信访投诉、判后回访等服务变得方便快捷。值得一提的是,该项音视频服务全程可视、全程留痕。凭借智慧法院自助服务平台,自助立案、领取文书、办理缴费、申诉信访、案件查询等事务均可“一机搞定”。
福建的政法服务,少了一份繁杂程序,多了一点贴心便捷。越来越具有“时尚范儿”,更加主动以群众喜爱的方式,走到群众中。
拥抱科技不忘人情味
将群众的需求融入政法工作创新中,成为福建省政法工作拥抱科技创新的主基调。
2017年6月,在闽侯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当事人老李在智能导诉机器人“小法”的引导指路下,又快又顺利地办理好了相关业务。“能听会说,服务也很热情,最关键还是业务能力强,我不懂立案要交什么材料,一问它就都清楚了。”老李对身高1.3米,外形软萌的“小法”赞不绝口。
2017年4月份,闽侯法院引进了福建法院首台智能导诉机器人“小法”,通过挖掘互联网海量司法资源和本地各类诉讼服务知识库,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查询咨询等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虽然“小法”讲起话时有点俏皮稚嫩,但回答起各类业务问题始终专业又礼貌。
近年来,福建省公安机关组合出了警务与手机相结合的“黄金搭档新模式”,一部手机,即可窥见“智能警务”如何渗入百姓日常生活,向科技要警力。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这一枝一叶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小事,恰如一面明镜,细节上照出政法部门的民生情怀,于细微处见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状态。
解锁警方服务新技能
警务智能化,不仅为百姓带来了便捷的新体验,也为民警们掌握了无形的增补力量。而指尖可及的丰富内容,解锁了警方服务新技能。
想开车去逛街,又怕堵车咋办?打开手机中的“福州交警”APP,“实时路况”通过手机地图直观呈现在眼前。想要租房,但不想找中介咋办?拿起手机扫一扫心仪房屋的二维码门牌,手机屏幕上就会跳出该房屋的相关信息,除了地址详情、社区民警姓名外,还能通过点击“有房出租”按钮查看房东是否发布了租房信息……
智慧警务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至群众生活细节的每一点滴,闽侯法院自主研发的全国法院系统首台ITC诉讼服务自助终端,则为群众带来了快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全新体验。
2015年4月,闽侯法院与中国银行等6家银行合作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自主研发推出首台ITC自助服务终端并获实用新型专利,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南、案件查询、事务办理和文书打印4大模块9个功能30项服务,并在全省52家中级、基层法院部署了72台终端进行联调联试。
在过去,庭审一般会被书记员的记录速度牵制,但闽侯法院在2016年年底,新建改建14个科技法庭,正式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智能速记员”引入庭审环节后,一切不一样了。
书记员、审判长的话音一落,书记员电脑端的庭审笔录就自动出现了这些话的字样。在之后的庭审中,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同步记录和显示着庭审中法官和诉讼参与人说的每一句话,整个庭审的对话内容实时地转化为文字记录。
据了解,依仗着“智能速记员”的“神笔”,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复杂案件缩短50%以上,庭审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