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刘贺山
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的微薄收入,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孩子的上学也成问题。雪上加霜的是,他因为故意伤人被判刑。到白茅岭监狱服刑后,他担心、自责,家里人的生活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身处高墙无能为力,只能在夜半痛哭。
然而,当民警提出对他的孩子进行爱心资助时,他却反应激烈地拒绝,这是为何?
夜半,他绝望地哭喊
那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刚过不惑之年的陈长松(化名)怎么也没有想到,由于一时冲动,他竟然拿起工厂里的一根钢管将同事打成重伤。
平日里老实巴交的陈长松竟然犯罪了!周围的人都十分吃惊。然而,法律是公正无私的,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
刚入监的几个月,陈长松总是愁眉苦脸。每天晚上,他总是一个人坐在窗边,用呆滞的目光看着窗外的月亮,眼睛里似乎闪烁着点点泪花。一日深夜,陈长松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然后便是他发疯般的绝望痛哭,把整个监房闹得不可安宁。
“陈长松,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监狱民警的疑问令陈长松打开了话匣子,道出了心中的苦闷。
陈长松的老家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一个十分偏远的山村。早在陈长松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胃病而突然离世。当时还在念小学的陈长松趴在父亲身边大哭大叫:“爸爸,你怎么睡着了?你不是答应要带我去捉蚂蚱的吗?”
2015年,陈长松再次遭受了一次打击,又一位亲人离他而去。陈长松的母亲在田间劳作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猛地倒在了田间小道上,不省人事。
双亲的去世,令陈长松不得不挑起了家中的重担。然而,妻子无业,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学费问题常常使陈长松感到身心俱疲,憔悴不堪,他还曾想过让儿子辍学去打工,尽管儿子只有14岁。
陈长松入狱以后,时常会想起家里的那些烦心事,尤其是两个孩子的读书问题。陈长松心里也清楚,孩子是他和家庭的希望,使这种希望保持下去的唯一可能,就是让他们上学读书。毕竟,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在陈长松心里根深蒂固。然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陈长松微薄的收入难以应对孩子们高昂的学费。
这些都是陈长松半夜哭叫的缘由。
资助,他激烈地拒绝
陈长松所在监区有一名民警楼捷,虽然年轻,但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经验丰富。陈长松的特殊情况引起了他的重视。陈长松入狱后不久,监狱准备开展爱心帮困助学活动,警务组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将陈长松列为资助对象。
“到时候再找他谈谈话,了解一下他的想法。”资深民警王建国提议到,他常年从事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工作经验令他有着一定“威信”。
“好的。我去找他谈谈。”年轻民警王冈自告奋勇地答应道。在他身上,总能看到青年干警的那种激情与活力、奋进与激昂。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充满激情的谈话却吃了一个闭门羹。
“谢谢警官的好意,但是,我拒绝。”陈长松又是那样一副冷冰冰的脸庞,双眼直愣愣地盯着王冈,“我有我的做人原则,我陈长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可以靠自己供孩子读书!”陈长松突然激动起来,他站起身子大吼大叫,泪水奔涌而出。
“你冷静点!”王冈急忙稳住情绪有些失控的陈长松。
陈长松的过激反应让民警有些意外。
改变,他衷心地感谢
“根据反映,最近陈长松在睡觉的时候总是会拿出一张老照片反复地端详,要看好久才能入睡。”楼捷在警务组例会上向大家传达了这个消息。大家决定就从这张照片找突破口。在之后的一次日常工作过程中,王冈发现了那张被陈长松压在枕头底下的老照片。泛黄的黑白照片上是一个年轻人爽朗的笑脸,清澈的双眸蕴藏着无限的活力。
王冈和王建国在照片反面发现一行字:自食其力——陈××。
“这个,应该是陈长松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吧。”王冈推测。
“没错,陈长松十分崇拜他的父亲,对于父亲生前的座右铭也是铭记在心,并且严格按照这种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他那么反感我们资助他。”王冈和王建国正讨论时,楼捷提到,陈长松这样记录过自己的心境:“最近我一直在犹豫,一直在迷茫,民警如此关心我,我为什么就这样耍小孩子脾气呢?其实,我知道自己的那些钱根本不够孩子读书,可是,我真的能拿这笔钱吗?父亲会原谅我吗?”
从这些记录,楼捷等民警一致认为陈长松的内心出现了犹豫,这是一个好机会,应该要好好把握,让他真真切切体会到监狱对他的关心。
第二次的谈话,警务组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一番交谈,陈长松那原本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他低下头,紧握双拳,身体不停地颤抖:“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好几分钟,他不断地重复着这几个字,直到哽咽。
当帮困助学金寄到陈长松家里时,他的妻子起初还以为是不是谁搞错了地址。后来,她收到了陈长松寄来的信,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虽然这笔钱不多,但至少小女儿的学业可以继续维持,这令陈长松内心安稳了许多。
有了爱心帮困金的援助以及陈长松的良好改造表现,小女儿的读书热情似乎也更加强烈了,学习成绩从班级里的中下游上升到了前十名,这令全家都十分欣慰,尤其是陈长松。身陷囹圄的他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明白,他能靠自己的表现争取弥补家人的机会。
至今,陈长松仍然深信不疑。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