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中外案志

中国古代的五个“劳动节”

2018年05月02日 B07 :中外案志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882

  昨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起源自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经1889年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代表大会宣布,1890年5月1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可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五个“劳动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 的 《弹歌》 简洁明快地描述了我国远古狩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被学者们称作我国对“劳动节”的最早记载。

  农历二月二

  我们常说“三皇五帝”,“三皇”之一的伏羲就相当重视农耕。因为民以食为天嘛,一个好的帝皇,要先让自己的子民吃饱肚子。所以伏羲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会率领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御驾亲耕”。帝皇都以身作则了,那百姓们也会纷纷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

  有了老祖先的模范带头,历史进入分明的朝代史阶段后,各位帝王也开始纷纷效仿。“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是朝代歌的第一句。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在每年的二月二率文武百官亲自躬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这一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有了合法的节日身份。皇帝们依然要率领百官至田间劳作,虽然可能只是象征性的动动锄头。补充说明,为了配合节日的喜庆气氛,农民们在下地播种时,也都要在农具上绑上喜庆的红绸。

  作为皇朝末尾的清朝,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清朝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节的福利,像我们现代人春节单位分猪肉。

  关于二月二,古代还有抢神牛的传统。是各地区的官府会组织百姓们一起祭祀,并把当作祭品的泥牛敲碎,让农民们争抢。传说谁抢到了这些泥块并放置家中田地,就会有一年的好收成。可见二月二在中国古代与农劳是真的密不可分,称其为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名副其实。有民间诗歌为佐:

  “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清明+谷雨

  有谚语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说明清明至谷雨这两个临近的节气之间,是特别适合劳作播种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就有着“清明下旱种,谷雨撒迟秧”的生产习俗。为何此时适合播种?《农候杂占》 就载明了缘由“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在榕江地区的侗族,人们在清明前后撒种时会捋几根鸡或鸭的羽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上插入田中,以保佑秧苗顺利成长。而天柱地区的侗族人民则在播种时于田边点香烧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百姓们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习俗。虽然“十里不同俗”,但各种祭祀活动的祈愿是相同的,就是劳动人民盼望五谷丰登。

  视线从南方转至北方,每年4月20日都是山东省荣成市的渔民节。此节日就起源于谷雨,延续2000余年后至清道光年间被易名为“渔民节”。沿海的渔民们会在谷雨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后,扬帆出海捕鱼,以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可见不管是农民,还是渔民,只要是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日。

  顺治曾在《春雪》 中写道:“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而他那位重孙,传说中走到哪写到哪,极爱四处旅游,留下无数诗词与题字的乾隆则在《采茶歌》 中言:“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说明无论是春耕,还是采茶,一年之计真的在于春啊。

  农历七月七

  七月七除了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故事外,汉族民间称其为“乞巧日”。其源于汉代民间做各种面点陈列于庭院,邀请天上织女来品评,以促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豳风·七月》)描述的就是一幅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图。

  在一年中最热的农历七月,劳动人民虽能晚上过节乞巧,白天仍然要下地劳作。继耕地松土、播种插秧后,浇水施肥、精心照料也是丰收必不可少的前提。

  想象农民们在烈日炎炎下劳作的画面,脑海中闪现出描述劳动者辛勤与劳苦的经典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农历九月九

  对于九月初九,初级了解的小伙伴们认为重阳节就是敬老节,许多单位会在这天去探望离退休的老职工。中级了解的小伙伴们则知道这一天是与“踏春”对应的“秋游”日,年轻人也可以赏花饮酒、登高避灾。高级了解的小伙伴们喜欢寻根究底,这个节日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 中《季秋纪》 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也是一年之中的农忙之季。辛劳了许久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晒秋”旺季,是劳动一年获得回报的日子。(晒秋:农民晾晒农作物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窗屋顶等场所,是传统农俗之一。)

  而与“二月二”开始一年的劳作不同,“九月九”大抵是结束一年劳作的日子。在收成看天的古代社会,重阳为“辞青”日。草木随后逐渐凋零,气候并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劳动人民也因此才能有机会稍微得以喘息,以全家出游来过一个节日,不过这是在有好收成的前提下。

  除了农民,工人也是劳动人民。李白在《秋浦歌》 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描写的就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通过依光辨色、感热闻声、以静托动的方式,生动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是活灵活现的劳动场景写生。

  劳动的每一天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过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正月正,“端午节”是五月五。白居易的《观刈麦》 表述的也是麦收时的农忙景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虽然在“九月九”后还有二十四节气的一些节气,可是有比较盛大的祭祀或其他活动的节日都集中在这九个月间了。这是因为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九个月中。在劳作中的人们,更期盼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收获,故而更担忧自然中不可抗力对农牧渔业带来的灾难。所以劳动人民祭天、祭地、祭水,祈求五谷丰登,以使自己的劳动劳有所获。

  因此,其实与“劳动”有关的节日,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天,某一个节日。年复一年,过了今年的“二月二”,还有今年的“九月九”,还有明年的“二月二”。在这个循环中,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虽然现代工业科技日渐发达,可是人们终究无法摆脱对农耕的依赖。所以古人们每一个劳作的节日,为祈求获得劳动果实的每一次祭祀,都可以看作“劳动节”。

  我国古代尽管没有一个固定的劳动节,也没有一种特定的仪式,但劳动创造生活、创造美的观念传承到了今天。勤劳的人们热爱劳动,带着对生活的浓重热爱,带着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王睿卿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中外案志 B07 中国古代的五个“劳动节” 2018-05-02 2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