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法治综合

汶川十年:难以忘却的记忆

2018年05月11日 A04 :法治综合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259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2008年,5月12日,这是无法被忘记的一天;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这也成为了许多人无法忘却的回忆。5月12日从此也成为了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

  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是最早进入灾区的救援队伍之一,在精疲力竭、缺水缺粮、余震不断之中,消防战士们与时间赛跑,救出了23名生还者。昨天,记者采访了曾经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数名消防官兵。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消防官兵依旧会双眼泛红,但这场灾难带给所有人的不仅仅是伤痛,还有感动和自省。记者了解到,汶川地震后,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灾难救援培训工作开始常态化地训练,上海的消防应急救援正经历着变革与进步。

  小朋友,别睡觉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上海消防总队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400余人的救援队,辗转抵达都江堰。此后面对“无路可走”的震中地区映秀镇,上海消防抽调了一支特勤突击队,乘坐直升机抵达映秀镇,其余队员则徒步前往灾区。

  李松明与张家保就是这支先遣部队的成员。为了将飞机上的空间全部留给救援装备,李松明他们放弃携带食物与水。虽然也设想过现场的情景,但真看到了映秀镇,李松明感觉懵了。“我们第一个到的是映秀镇中心小学,可是学校早已成一片废墟,几层高的楼房都震成了平地。”消防战士们与时间赛跑,一组战士用生命探测仪见缝插针式地伸入各种缝隙中,寻找生命迹象。同时,另一组战士则对幸存希望最大的主体建筑进行破拆。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破拆,傍晚6点多李松明和战友终于发现了异常的声响。“有人活着!”整个救援队都兴奋起来。

  但透过弱光电筒,李松明他们的心却猛得揪紧了:一个小女孩被压在一块倒塌的水泥预制板下,不能动,身边躺满了遇难学生。为了不让小女孩在晕厥中死亡,李松明与战友一边在小女孩周围进行破拆,将压在她身上的横梁石块一一移去,一边不住地和女孩唠家常:“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啦?”小女孩说,她叫李秋曼,10岁了。可是,小秋曼被困的位置太深,李松明担心直接在上面进行破碎作业会引起再次坍塌,只能选择在她的侧面开始挖掘。随着救援时间的推移,小女孩的气息也越来越微弱。李松明与战友只能在破拆的同时,不断地鼓励小秋曼。“小朋友,别害怕,叔叔很快就能救你出去了。”“小朋友,别睡觉,再和叔叔聊聊天吧。”终于通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小秋曼得救了。她也是映秀镇第一个被抗震救灾部队救出的幸存者。

  根本来不及悲伤

  “在那些日子,我们脑中就一个念头:救人!”王玮当时担任特勤支队新泾中队副中队长,他也是徒步进入映秀镇的一员。因为地震关系,进入映秀镇的公路被震坏,王玮他们不得不背着救援工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战友趴在滑坡的山体上,慢慢摸索着前进,耳边只有岷江滔滔的江水声,以及碎石不断滑落的声音。就这样日以继夜走了20多个小时,王玮他们终于到达了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学校大楼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大门口‘漩口中学’ 四个字的名牌。”王玮和战友也将此作为救援的大本营。

  尽管,震中灾区的情况令人悲伤,但灾区人民的乐观还是让王玮非常感动。“路途太艰难,为了确保救援设备的安全,我们不得不舍弃食物和水。”无粮无水的消防战士却遇到了灾区人民最大的善意。老百姓将家中仅剩的一袋大米送到了营地,一个小朋友还送来了一罐自家做的辣酱。这罐辣酱也成为了队里最受欢迎的美味。因为灾区的饮用水存在瘟疫的风险,战士们每天只能下山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采集饮用水。

  然而身体劳累远不及心理上的沉重。王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没能救活的“幸存者”。这个下半身被压在民居断层之下的中年男子,在王玮他们救援的过程中还一直安慰他们:“我身体没大事,你们别急,慢慢挖。”当几个小时后,该男子被救出后,他笑着说:“我又出来了。”可是令王玮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分钟后,这名乐观的男子就突然死亡了。

  第一次的救援就失败了,让王玮和战友非常难过。“但现实情况,我们根本来不及悲伤就必须投入下一个救人过程。”王玮感慨道。记者了解到,上海消防在汶川地震中共搜救出358人,生还23人。

  救援技术的“与时俱进”

  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那名乐观男子为何会突然死亡,一直成为王玮心中的困惑。直到与专业医护人员交流之后,王玮这才明白,该男子长时间被压,造成了挤压综合症,一旦压力消失,他就会引发大出血。这时,王玮和战友们开始思考专业的救援之路。

  十年前,地震救援采用的是可视化的生命探测仪,探测之前需要对生命迹象有大致的判断。十年后,上海消防开始采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可对发射器正前方24米的范围内“盲扫”,大大提高探测效率。除了仪器的更新换代,救援理念的与时俱进更是关键。目前,上海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与东方医院的灾难救援队联手进行了多次地震实地演练。

  一套成体系的地震救援培训正在特勤支队展开。通过对标国际化的培训,上海消防开始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救援流程。“比如现在到地震现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建筑物的安全度,及时进行加固。”李松明说,这套附加的工序能保障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安全。“一旦通道打开,现在会让医疗人员再进去勘测一下被困者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救援方案,防止被困者受到二次伤害。”王玮介绍说,现场参与救援的消防战士还会在建筑物上标上国际救援的通用标识,使得后来者一眼就了解救援地遇难者和生还者情况,最大程度提高救援效率。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上海消防的应急救援也从原有的灭火消防救援,向地震救援、孤岛救援等专业化灾难救援的领域拓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4 汶川十年:难以忘却的记忆 2018-05-11 2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