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幼儿园正在如火如荼地招生中,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上理想中的幼儿园可谓费尽心思,有的几乎是从孩子还在娘胎里起就做好了各种打算和准备。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精神”也恰恰是印度电影《起跑线》 的故事基础。虽然《起跑线》 探讨的是印度的教育问题,可是它也切中了不少中国父母的痛点。
《起跑线》
导演:萨基特·乔杜里
编剧:萨基特·乔杜里 琪娜特·拉克哈尼 阿米托什·纳格庖
主演:伊尔凡·可汗 萨巴·卡玛尔 内哈·迪胡皮阿 迪帕克·迪布里亚尔制
片国家/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 英语上映日期:2018-04-04片长:131分钟剧情简介:
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赛即将开始——幼儿园招生,1400所将要发放报名表的学校当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学名额相当紧俏,很多父母从怀孕时就做准备,却也有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这样临时抱佛脚的父母。米塔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夫妻俩试图跻身上流社会、试图托关系走后门、试图获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常手段,想尽办法追逐高耸的入学门槛。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起跑线》 的故事围绕一对中年夫妇拉吉和米塔为了将女儿皮雅送入顶尖私立学校的努力而展开。在印度这个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划分鲜明的国家,作为中产阶级的拉吉一家生活还是不错的,他们把女儿的生活打理得公主一般,同时也向往着更好的生活。
不过,面对女儿的教育时,问题却来了。即便只是幼儿园,拉吉夫妇也想让女儿上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用尽各种方法和手段:假装“社会精英”却败在了本身并不高的知识水平上,“流落”到贫民窟却无法适应穷人的生活……
当拉吉和米塔终于得偿所愿,却发现一路的波折经历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初心,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他们也显得茫然。
看着影片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费尽心思,总觉得非常熟悉,在我们身边也有着类似的家长,为了申请孩子入学“夜排”、为了一个名额到网吧“秒杀”、为了应对各种面试参加各类培训……即使相关部门一再禁止一些培训、竞赛,提倡减压、减负,但家长们的“比拼”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不但要拼经济实力,还要拼社会地位、学识认知。
前不久在朋友圈热传的各种“家委会竞选宣言”虽然好笑的像段子,但却如实反映了家长们在焦虑中暗自角力的现状。再对比电影中拉吉的“努力”,真正体现了那句:艺术源于生活。印度电影很擅长用这样戏剧化的夸张手法演绎真实的社会现实。
拉吉夫妇最终以牺牲邻居孩子的名额为代价,为女儿争取到了入学名额。那个孩子是皮雅最好的朋友,他本来可能可以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但一切阴差阳错,让观众为之可惜,也为之无奈。这或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恶果。
同时,电影在后半段也以讽刺的意味表现了培训机构老师、私立学校校长的角色,前者是典型的势利眼,后者则把教育经营成一门生意。这样的老师会以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这样的学校会打造出怎样的接班人?
《起跑线》 切中痛点的同时当然存在一些遗憾,无论拉吉夫妇如何殚精竭虑,皮雅始终是无瑕的。但现实里,“虎爸虎妈”的焦虑着实会影响孩子。身为人母,笔者也不免为孩子未来的教育学习忧虑。
许多家长费尽心思将孩子送入好的学校无非是希望有个好的环境,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正向的朋辈效应形象。然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走向。就像“贫穷是很难教授的”实善良、宽容、正义等等正向的品质也是很难通过文字教条强行培养的,重要的还是身边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从某些角度来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这个主题是几乎全世界所有家长都要面对的。
《起跑线》 在讨论受教育权利是否公平的同时,也让观众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即便站在有优势的起跑线上,奔跑的方向又该是哪里?
(栎之/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