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远离大都会的寸土寸金,在长三角觅一处净土养老——这“诗与远方”的生活,正成为越来越多上海老人退休后的选择。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省际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不统一、省际医保门诊结算难操作,乃至危急时刻跨省“120”协调机制的空白……“诗与远方”虽理想,但脚踏实地才发现,这条路还不太好走。
而上海的优势养老服务产业资源,又该如何与周边省份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日,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在沪召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民政部门达成共识:全面实施战略合作,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异地养老政策(如异地结算、相互认证等)“通关”,营造一个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以期共同提高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
“诗与远方”虽理想
但脚下路好走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从雄奇壮美的浙西大峡谷,到钟灵毓秀的皖南风光,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休旅空间。据上海市社科院调查显示,在如上海等较发达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把他们在市里的房子出租,然后选择在风光秀美的二三线城市买房养老,或在养老机构住养,因为这样居住环境更舒适,能够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边富边老”,是浙江省民政厅王剑侯厅长对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状况的形象描述。他说:“生态养老、旅居养老,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这些老人经济富余,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强烈。”
安徽省民政厅于勇厅长说:“越来越多的老人们希望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的环境中安度退休生活。而安徽省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禀赋,加之交通发达便捷,可为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业提供坚实后援。”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诗与远方”固然是理想的退休生活,但脚下的路是否好走,则是更现实的问题。
据上海社科院的研究显示,长三角四省市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不统一。例如上海已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制度”,整合了卫生、民政、医保等部门的指标,形成了一套评估标准(照
护等级分为1-6级)。但如果老人走出上海养老,各地对老年人身体的评估标准也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各地建立的补贴标准也参差不齐。
而在对养老机构的评估方面,各地标准也不统一。不同地区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资金水平、人员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此外,虽然苏浙皖三省拥有较充沛的人力资源,但在养老护理员的资质认定方面,三省一市同样存在等级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如各地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标准和等级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没有跨省市统一,如此一来,不利于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跨省“120”和医保门诊结算 一个不能少
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问题,也是老人异地养老过程中反映最普遍、最现实的问题。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但由于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各地政策不一,医疗保障待遇差异大,现有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异地养老的最大瓶颈。
我国已有31个省份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养老群体如在省内流动,他们的养老、就医问题已基本得到保障。然而在全国层面,虽然2017年底才实现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人员异地就医结算,但对于“异地退休安置人员”,仍要求随迁老人必须在迁入地落户,才能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流动老人没有在异地养老的迁入地落户,那么在不符合转诊条件时,可能无法在迁入地报销医药费,只有在需要住院时才能使用医保卡。对于频繁来回于各地的旅居养老老人来说,他们会面临着不断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结算,并不断返还原住地恢复本地医保计算的问题,无法实现在迁入地的门诊结算。
市社科院指出: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政策,都是地区性统筹或财政支出的,因此各地的医保政策、补贴政策缺乏对接。
此外更严重的情形是,目前120医疗急救体系也缺乏跨省市协调机制,只负责省市内的急救服务。当流动老人突发严重病情时,其生命健康也存有隐患。
营造制度环境 促异地养老政策“通关”
“应当营造一个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异地养老政策‘通关’,畅通服务渠道,为老年人自主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地点和服务方式提供便利。”上海市民政局朱勤皓局长在论坛上表示。
对于长三角地区异地养老服务标准不一、政策衔接空白等问题,三省一市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已明确:将深入推进长三角民政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四省市将聚焦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等领域,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加强对接与联动; 在政策准入、工作标准等方面加强协同。同时,在政策联动的基础上,探索民政若干领域长三角统一法规或标准的可行性。
论坛达成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进一步细化了合作的方向。
四省市民政部门将强化相互认证。以“一地认证,三地认可”为目标,探索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服务和管理标准,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的互认互通。
四省市民政部门将以推动异地结算为目标,研究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机制。同时,共建“敬老卡联盟”,方便老年人共享优待和服务资源;深化“养老顾问”,构建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养老信息互通,推进区域内老年人异地养老“前台畅通无阻、后台加速对接联通”。
加强联动监管
建养老服务业失信登记制
记者注意到,“上海共识”还提及:“在发展养老产业领域,四省市民政部门将以公平放开养老市场为目标,制定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
市社科院认为,养老事业作为公共服务,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每增加一个老年人,导入地政府也会有成本支出。因此,只有把传统的小口径养老服务业扩展到养老服务产业链,使老年人口导入相应带来导入地一产、二产和三产融合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才能实现养老支出的就地消化。
论坛中有观点表示,在养老服务业方面,上海具备优势。本市某健康管理公司负责人这样说:“从2015到2016年,上海养老服务业进入了快速上升的拐点。最晚在2015年之后,沪上近郊养老住区频频开建,从崇明到松江,从浦东到青浦,全市范围内已有多家养老住区布局并投入运营。这些养老社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体现了上海在资金、管理、技术和医疗等多方位优势资源。”
然而上海的养老服务业瓶颈也很明显:土地资源价格高昂,带来养老成本昂贵。在一些养老社区,入门费都在一两百万元。而在长三角范围,一些三四线城市虽有医疗水平较低的短板,但养老成本却低很多。在“公平放开养老市场”的上海共识指引下,统筹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业资源互补,前途明朗。
记者获悉,本市部分养老社区曾暴露出服务“偷工减料”的问题。对此民政部门表示,虽然目前在养老服务市场存在政策监管瓶颈,但事关老年人的生命、财产权益,因此对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亟待加强。
记者注意到,合作备忘录中明确了“在监督检查、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强协作”。“上海共识”也表示,“四省市民政部门将强化联动监管。以建立长三角养老行业综合监管机制为目标,建立养老诚信系统和失信登记制度,对列入失信名单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信息互通互联。建立异地处罚及时通报机制,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区域内行业准入限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