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保险公司”来电,承诺年化8%至10%的保本保息固定收益,前提是需要客户从另一家公司提前退保转购……其实,这是典型的“退保理财”非法集资诈骗的新套路。昨天是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上海警方召开新闻采访会,结合近年侦破的非法集资案件,公布了多种非法集资常见犯罪方式。
8000客户被非法集资3亿元
今年4月,上海公安机关查处一起犯罪团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一举揭开隐藏于行业内的“退保理财”新骗局。
据警方透露,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不法手段获得本市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随后指使公司业务员冒充上述保险公司客服,采取随机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联系上述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购买该公司非法理财产品,并承诺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截至案发,捷量公司共吸收8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余元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侦办民警告诉记者,此类案件多以辨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为诱骗对象,具有犯罪手法新颖、欺骗性大、隐蔽性强等特点,社会影响恶劣。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徐某、成某等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并已对信息泄露源头实施打击。
中老年人成主要目标群体
“像这样以‘退保理财’ 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是近期我们发现的较为常见的一类犯罪形式。”据市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还有一种是以“私募基金”为名义进行非法集资。“近年来,我们发现不少非法集资嫌疑人为掩人耳目,增强其欺骗性、迷惑性,利用其手中获取的私募基金牌照,不断地开设有限合伙企业,以私募名义行非法集资之实。”
除此之外,以“消费返利”形式进行非法集资也较为多见。记者获悉,这种方式嫌疑人多以商城、网站为平台,通过互联网、宣传单等对外公开宣传“消费赠积分、满赠现金”等,大肆招募区域经理发展商家加盟,吸引普通消费者注册,进而从加盟商家处收取服务费,再变相以积分方式长期固定、高额赠送并承诺兑付。
“近年来,我们在侦办非法集资系列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法愈加多样和隐蔽。”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涉案公司往往使用虚构标的、虚假担保等多种方式,普遍存在私设资金池、错配借贷期限等现象,并且多以“中老年”为目标群体,许多涉案企业的做法更为恶劣,从一开始就采取“庞氏骗局”、“饮鸩止渴”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最后势必会造成投资人血本无归。
坚持打早打小追赃到底
正值第九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昨天,全市面上开展了一系列防范宣传活动。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组织全市经侦条线基层一线的8名“经侦卫士”候选人,分别在静安区北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上海市恒丰中学,开展以“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为主题的防范宣传活动。经侦总队还会同静安分局,在静安公园开展以“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为主题的防范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现场答疑释难、释法说理,提醒广大群众当心竹篮打水,莫贪蝇头小利。
在徐汇区,徐汇公安分局经侦支队会同上海农商银行和斜土路派出所在茶陵路公共绿地开展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活动。分局经侦支队资深探长、从事经侦工作30余年的“老法师”陆庆发也在活动中现身说法,用案例解答群众的疑问。
上海警方表示,上海警方将坚持打早打小,全力防止危害扩大,充分运用各类侦查手段,全面查清涉案资金流向,第一时间查封、扣押涉案财产,冻结涉案银行账户,有效防止资产、资金转移、隐匿,坚持追赃到底,最大限度保护投资受损群体合法权益。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