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法治报通讯员 顾承骁
聋哑人作为弱势群体一直以来缺少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习惯了相互鼓励、抱团取暖,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然而却有这样一个聋哑人,将黑手伸向了同样残障的同胞。日前,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聋哑人诈骗残障同胞的恶性案件,有十余名残障者受害。
旅游途中结识同道人
犯罪嫌疑人杨某是聋哑人士,2015年他在残联帮助下进入一家工厂上班。作为单位的辅助工,他的待遇不算高,但工作较为轻松,只需要登记、清点库存即可。面对这份清闲又来之不易的工作,杨某并没有太“上心”,他行事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更有一次无故旷工了两个多月,因此工厂曾一度为他办理了离职手续。但是由于杨某身份特殊,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工厂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将他留了下来。习惯坐领空饷的杨某见工厂拿他没有办法,变得更加我行我素,上班想来就来,不想来就数周不露面。
2017年12月,杨某前往江苏某地游玩时碰到了同样是聋哑人的韩某,二人一见如故,用手语交谈十分投缘,便互相加了微信。韩某在江苏老家有一个聋哑人士的朋友圈子,平时大家相互交流鼓励,分享各类生活、工作信息,相处得十分融洽。在遇到杨某后,韩某热情地将他介绍给了圈内的好友,因此杨某也很快结交了其中的几位聋哑朋友。
回到上海后,杨某一直与韩某保持着联系,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其间,杨某曾多次以小孩生病无钱治疗、没钱搬家、打麻将输钱为由向韩某借钱。心地善良的韩某觉得对方挺可怜的,就都答应了下来,前前后后总共转给杨某一万余元。
“好工作”轻易换来介绍费
杨某在一次微信聊天中向韩某说到自己在上海的工作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且工作时间很短。韩某听后颇为心动,遂询问杨是否有途径能够将这份工作介绍给他。杨某想能趁此多“借”些钱,就答应韩某帮他打听打听。
没过几天,久未露面的杨某出现在工厂,他径直走到经理办公室,问工厂近期招不招人,称自己的聋哑老婆想来上班。经理对杨某突然到来大为吃惊,更对其“脸皮之厚”无可奈何,只能说受聘必须持残疾证,且要到公司正常面试,符合条件才能招收。杨某自认为得到“肯定”答复,就离开工厂又“消失不见”了。
杨某很快将“公司招人”的消息告诉了韩某,并“额外”告知他可多介绍几个聋哑朋友过去,薪酬正如之前所说8000元,但进厂前需介绍费和通讯费。韩某为谋得一个好工作欣喜不已,对好友的“鼎力相助”由衷感激,当场转了介绍费和通讯费800多元。
十余名残疾人入招工陷阱
向杨某付一笔费用就可以在上海获得一份“美差”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韩某的聋哑人朋友圈里获得极大反响。十余名聋哑人士向杨某打听消息,都得到了肯定答复。杨某更大胆地“巧立名目”增设了办理劳务合同和办理残疾军人证的“业务”,向众多寻求工作者收取800到3000元不等的工作介绍费,共计收取了15000余元。
2018年3月,韩某等人按杨某所说的招工时间乘火车来到上海,到达工厂门口却遭到门卫的阻拦。众人连写带比划和工厂负责人争论许久,最后联系杨某得到的回答竟是“事情还没有全部搞定”。众人大为不满,找杨某讨说法。杨某却一再逃避,继续欺骗他们说先找地方住几天,自己再想办法,开销由他全权负责。然而,几日后杨某也拿不出解决方法,众人才意识到被骗。
杨某对其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韩某等十余人钱财的事实供认不讳,其行为已涉嫌诈骗罪,日前,松江检察院已对其批准逮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