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剧焦

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喻世明言”

2018年05月18日 B06 :法治剧焦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077

  《不成问题的问题》

  导演:梅峰

  编剧:   梅峰 黄石 老舍(原著)

  主演:   范伟 殷桃 张超 史依弘 王一鸣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法国

  上映日期:   2017-11-21

  片长:   133分钟

  剧情简介:

  树华农场位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农场主任名叫丁务源,靠着一身“通情达理”的交际本事将上下打通,人缘极好。其间来了个讨住处自称艺术家的秦妙斋,二人交往甚密,怎知农场不盈利的问题还是惊动了农场股东,于是想换主任。新主任的到来又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留学回来只懂技术不懂人情,事儿自然怎么也办不明白。农场的风波就在人情事当中来回打转儿,却总也不会太平。

  无论是故事层面对抗战历史和国民性的书写,还是手法和美学层面对民国电影的参照和回望,《不成问题的问题》 都是极具地域性的——一部绝对东方,甚至绝对“中国”的“喻世明言”。那些可爱又可恨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那些背地里的计谋、明面儿上的和气,不知道会不会让西方人困惑不已,但绝少不了中国人大呼“鞭辟入里”。

  《不成问题的问题》 改编自老舍先生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陪都重庆附近的树华农场。在原著中,此地没有战争,也没有“轰炸、屠杀与死亡”“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桃源”。不过有趣的是,老舍先生偏偏在此句话前面加了半句“专凭风景来说”,可见此地朦胧的山水背后,终究还是藏了些叵测的东西。

  架空的环境向来都是一块沙盘,它让整个事件的运转集中在内部,构成一种微缩的社会景观。每一个形象自有其典型性和概括性,区区几个角色,往往有着超越史诗的深度和力度。

  到底谁能在树华农场站稳脚?这确实成了个问题。影片首先拎出了这根主线,对原著进行了十分精准的还原。譬如丁务源,此人脸上有点发胖,连肉都是亮的,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个“油腻的中年男子”。他最大的优点是八面玲珑,最大的缺点是不务正业,让农场赔钱亏本,却让股东没法说“不”,不消说,这就是小农经济和传统中国社会中诞生的样板。秦妙斋和尤大兴则不同,他们接受过新式教育,前者一派清高,自称擅长西洋画却没人见过他施展什么本领,是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后者正相反,空有一身本领却没人给他施展的空间,是个光练不说的“傻把式”。

  三人的缠斗,可以说是社会动力的一种表征,而丁务源的最终获胜,也无疑灌注着老舍先生对中国社会去向的忧虑。有趣的是,原著里丁务源两次重要的“活动”——一是尤大兴到达后丁务源伺机离开农场,“运动明霞和股东太太们,教他作个副主任”; 二是结尾处丁务源把秦妙斋“交给保长带走”——在电影里都只是通过剪接进行暗示,没有任何正面表现,但两处留白处理无疑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细思恐极。毕竟,台面上的丁主任永远都是体面人,至于台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与此同时,梅峰也清楚地意识到,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女性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男人的抉择和转折的背后,都少不了女性角色的参与,她们的种种举动,也必然是社会荒诞的另一种表达和形态。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听到了原著里从没出现过的三太太和她厉害的“枕边风”,明白了三太太一曲《贵妃醉酒》 里“顺了娘娘心,遂了娘娘意”的全新内涵。台上的男人和幕后的女人,分别构成了问题的A面和B面,使得整部影片看上去格局虽小,但结构严整、五脏俱全。

  除去添加新的角色,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比如尤太太就从原著中为着尤大兴不遭人记恨而主动“偷鸡蛋”变成了被动地“收鸡蛋”。这个变动看似不起眼,却着实将漫画式的尖利讽刺变成了身处人情社会不得不“礼尚往来”的无奈,寄托了一缕战争时期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痛苦和对女性命运的忧思。而尤太太也正是因为这种微妙的改编,成为了全片中面向最多、情感最深的角色。从这里看,影片与原著不同,它试图在男性和女性、讽刺和认同之间寻找极其微妙的平衡感。

  影片的成熟绝不仅来源于人物的叙写,更出自拍摄技巧上的把控。同时,影片去掉了早期中国电影中生涩、过时的手法,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视觉隐喻,比如影片的美术设计故意把秦妙斋屋里的家具做歪,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影片用一个完整的镜头描绘尤大兴建造的木板桥有多宽阔结实,却不让除了尤太太之外的任何人走上桥去,以此显示出新主任的势单力孤。所有这些,都为影片添加了另一层趣味,创造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空间。

  影片结尾,丁主任支走了尤大兴和秦妙斋,而妙斋的被捕几乎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尤为“妙哉”。丁务源望着农场的山山水水,心中可算是感慨万千,所以他一语双关地说:“明年结了果,肯定可以赚钱”。不过,老舍先生却没有“站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只是给了一句“果子结得越多,农场也不知怎么越赔钱”,因为他明镜儿似的知道笔下这个人物的全部底细:丁务源不爱这个地方,也不太明白什么是世外桃源; 他只是活着,舒服地活着,这是他的动机,他的目的。

  尤太太则不然。她走的时候,面向农场的袅袅青烟,背影里写满了乡愁和留恋,写满了安土重迁。

  (圆首的秘书/文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剧焦 B06 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喻世明言” 2018-05-18 2 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