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来临时,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往往是决定灾害损失和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中国就把每年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命与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防灾教育,采取了一系列防灾教育措施,针对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员进行教育和演练。
学习与借鉴国外对民众进行防灾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做法与经验,对提高我国民众的防灾意识与知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积极的意义。
【美国】
提出“减灾型社区活动”
降低民众生命财产损失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袭击。由于在灾害管理中更多地强调灾害应变能力而忽略了减灾的重要性,所以尽管国家灾害防救预算一年比一年高,但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减反增。为此,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于1995年启动了“国家减灾战略”计划,鼓励州和地方政府采纳中央政府的减灾政策和方案,以减少日益增多的救灾和灾后恢复费用。
1996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改变了过去以工程为主的灾害防治策略,提出了名为“减灾型社区活动”的新计划。后来,该计划更名为“影响工程”,要求建立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伙伴关系,鼓励由社区主动采取行动来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营造防灾社区,首先要构建社区协作关系。这意味着社区与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学校及居民等组成强有力的公众力量,形成伙伴关系。业界认为,对于长年遭受灾害困扰的社区,如能建立社区伙伴关系,将为长期推行社区防灾的计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是评估鉴定社区灾害。主要是根据社区内可能致灾的地点,研究灾害防范范围,制作相关社区地图,并针对社区致灾地点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管道,查找和防范易致灾的隐患,制订社区减灾计划。由社区居民参与协商,分析和评估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参照灾害评估鉴定结果,列出社区风险减灾计划,制定适合社区短期与长期的减灾策略。
最后,社区要参考和利用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提供的资源、工具及计划,对社区民众展开防灾救灾培训,定期进行演练,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认为,推进减灾型社区的建设能够将灾害所造成的伤亡降至最低,同时让公共部门能顺利协助社区救援。即使在公共部门还来不及协助的情况下,社区也能够独立进行一定的灾害应急管理,并依据灾前形式进行修复或参照灾前所共同规划的模式进行重建。如连续遭受严重灾害,社区则能够总结经验,不会重蹈覆辙。
建立“3S”洪水预警系统
抗洪救灾靠强制性保险
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美国国土面积的7%受到洪水威胁。每年有960万个家庭和39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水威胁。美国总统每年宣布的灾区中,洪灾就约占2/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 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该计划归属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还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
【日本】
小学到大学都设防灾课 每年举行全国防灾演习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大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救援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2010年5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海大地震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从历史上看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为了防止水患,日本城市下水道系统十分发达。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全国共埋设地下管道34万公里,近20年来增加4倍。加上日本清污技术发达,注意下水道的保护和维修,所以城市很少出现积水现象。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防灾演习。比如,日本很多地方都举行防非典演习。韩国地铁火灾发生以后,日本也迅速举行防火演习。
国外民众防灾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有学校、社区等。学校是灾害知识教育的主课堂,幼年、青少年时期也是接受防灾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国外很多国家都把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日本,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小时的地震安全逃生教育,并有计划地组织地震应急演习,这3个小时往往使他们受益终身。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防灾课程,防灾教育早已深入人心。
将灾害遗址当教育基地 防灾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为了纪念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日本把此后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并把那一周定为“纪念周”。全国防灾日当天,全国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灾害宣传、防灾演习等活动,家庭主妇们还要检查和更换自家防灾背包里快过保质期的压缩饼干与饮料。
2015年的全国“防灾日”,东京都政府向市民免费发放了一本漫画防灾手册,一同发放的还有标记了所住地区附近医院、避难点、给水点、紧急通路的防灾地图。人们可以从这本手册中找到灾害发生后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法。如地震时,若身处家中、学校、电车、便利店、机场、电梯等不同的地方,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手册摒弃了原来生硬的说教式的防灾工作,用更亲民的方式来传达重要的公共信息。
将灾害遗址作为教育基地是一种比书本教育和宣传更直观的方法。日本神户淡路岛的北淡町震灾纪念公园是普及地震知识的主题公园。在园内的野岛断层保存馆内,人们可看到由实物再现的高速公路倒塌后的场景和被完整保存下来长达140米的地震断层,直观地了解到地震的巨大破坏性。
此外,如东京本所防灾馆、大阪市生野防灾馆、东京消防博物馆等防灾知识学习体验馆也都是日本民众熟悉的地方。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有地震体验设施、家庭防灾知识演示、灭火训练设施、暴风雨体验设施、人员逃生演示等等。在这些场馆,民众能够亲身体验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感觉。有兴趣的市民还可以参加馆内开设的外科医护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工呼吸、心脏复苏、快速止血的方法与知识等等。
【英国】
防范和救援措施很完整 家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英国应对具体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一般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便最快捷地提供救援受困人员、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比如,伦敦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
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是这个城市应对火灾、地震等各种灾害最重要的力量。该局在每个社区设立24小时值班的消防站,能够随时提供多方位的救援措施。早在2003年,该局发表了第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城市灾害处理制定了细则。
该局还与负责医疗急救的“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建立了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该局对2.5万户家庭进行了防灾能力评估,并在82%的伦敦家庭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