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特征与推进方式
第三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序安排
第四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进度
第五节 大国大金融
第一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起点与基本线索
第一节 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合方式
第三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与推进路径
第四节 中国金融改革的下一步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起点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第三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缘起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
……
后记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金融体制改革,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更以自身改革旋律汇入总谱,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四十个年头之际,本书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进行了回顾,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目标、顺序、特征、推进方式和背后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对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进行展望。
【内容简介】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长征,至今已近4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金融体制改革,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更以自身改革旋律汇入总谱,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四十个年头之际,本书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进行了回顾,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目标、顺序、特征、推进方式和背后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对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进行展望,希望对关心关注中国金融事业的读者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作者简介】
曹远征,先后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国外经济体制司比较经济体制处处长,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曾担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1998年进入中国银行,担任中银国际董事、副执行总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银国际经济学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俱乐部轮值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精彩书摘】
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以及为支持金融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监管制度,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经验表明,早在人类出现商品货币关系之前,金融活动就已产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运行则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工厂制度得以确立,通过标准化主流工业技术的社会化生产使单个自有资本的积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依靠单个资本的积累需要转向社会资本的积聚。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现代银行业。利用杠杆经营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将信用无限延展,将遥远角落的点滴资金集腋成裘,汇成支持大工业发展的资本。而信用向空间地域和时间维度的延伸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又促使银行类金融机构需要管理风险,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时点上的对冲。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工具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不仅在融资上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而且对风险的管控更加有效。反过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信用关系的延伸。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金融产品多样化,使经营不同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风格化,形成多层次、期限和结构不同的品种丰富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活动的内涵是信用,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延伸,从整体上看,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市场经济是契约关系,当契约由短期延伸到长期、由地域延伸到世界时,信用便随之向空间和时间扩展。从金融自身来看,要使这一扩展中的信用关系得以良好维持并顺畅运行,取决于包括内在交易规则及外在监管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发展的高度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制度建设,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完善,因内在交易规则和外在监管制度的细化而深化。
由上,现代金融活动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关系深化的体现。相形之下,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是发展中的,不仅在于其工业化程度低,从而导致其社会化生产水平不高,还在于其广泛存在的自然经济状态,从而使市场经济关系不发达。这可以从百年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中窥见一斑。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3。明清时期的苏州,已有千人的织布工厂; 宋代的汴梁,就有全球最发达的城市; 甚至在隋唐,就有横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但这些都是传统自然经济外延式发展的结果,男耕女织、耕读之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其本质。制造技术发达的手工业也仅是为皇家服务,城市只不过是封建统治的行政中心……
(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