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六一”儿童节,朋友圈里刮起了“表演风”,不少幼儿园都选择在5月31日或6月1日举行汇报演出,家长们可以到学校或剧场里看宝宝们的表演。但是,也有网友提出疑惑——这是孩子们想要的庆祝方式吗?在此前的一条热门视频中,一位小朋友在幼儿园演出跳舞时犯困,竟然在中途睡着了; 另一条视频里,爸爸们带娃穿白纱裙跳小天鹅,孩子全程蒙圈。有网友认为,孩子睡着和蒙圈都说明,对这样的演出不是很感兴趣,完全是为了家长喜欢而表演,并未理解到节日的意义。(6月2日中国新闻网)百家讲:
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在于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然而,时下一些地方的儿童节,似乎成了“老师劫”“家长劫”,孩子们如何过并无发言权,完全由成人说了算; 节目的安排、内容的策划,都忽略了孩子的意志; 排演了好长时间,花费了好多精力,并不都是为了孩子自己快乐,而是取悦于有关领导、老师和家长。
在老师看来,儿童节汇演可以彰显学校文化活动的“成绩”;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表演天赋可以作为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殊不知,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学校和家长不妨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属于他们的节日还给他们,真正让儿童权益归位,这恐怕比任何以成人思维设计的“表演”都有意义。
——付彪
“痰”:
“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以内!”在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东路和梨园北街十字路口处,一个高大的电子显示屏吸引了过往行人的注意,不少人驻足其下,仰头观看屏幕上回放的行人闯红灯画面。这是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为治理行人闯红灯乱象,试点推行的实时抓拍、循环播放的高科技系统。(6月1日《工人日报》)百家讲:
对“刷脸”执法不妨包容审慎。截至目前,在治理行人闯红灯上,没有一套“教课书式执法”的版本,各地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刷脸”执法的出现,首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毕竟闯红灯是违法的、危险的,执法站在技术进步的风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是未来的方向; 其次,要有一个审慎的态度,要进一步考量与论证此举是否泄露隐私,这一点不能忽略,并且,要进行改进与改善,以期达到“教育与保护”并行。
交通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红绿灯”; 交通“红绿灯”,就是一盏城市文明的“照明灯”。当“闯红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时,不仅交通文明亮起“红灯”,社会文明也就亮起“红灯”。交通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我们已处在交通文明的“十字路口”,必须选择“方向”,不能徘徊于此、停滞不前,同时,一些措施包括执法都不能“闯红灯”,需要走合法路径,做到文明执法。
——王旭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