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海
不久前,收拾书柜,无意间看见多年前翻译的《美国联邦新任法官工作指南》。这是一篇有关法官素养与职业规范的指导类文章,字里行间透着美国资深法官对职业特性的深刻体悟,饱含着对审判习惯的诸多感触,可谓言之有物,行之有礼。带着感念,我静心重温了一番,读之依旧心潮澎湃,受益良多。想想自己走过的审判之路,愈发觉得要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弯得下腰,抬得起头,只有把“希望”的药方开好,才能做到“心里有束光,前行有力量”。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产结构调整步伐,利益多元、复杂新颖的矛盾纠纷大量涌现,这对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沉得住气,方能稳得住神,只有保持淡然心态,敢于学习新事物,适应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遇事不乱,心里不慌。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面对相互矛盾的各方陈述、杂乱无序的各类证据、复杂疑难的案情,唯有“静”字才能体察入微、抽丝剥茧;唯有“静”字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唯有“静”字才能探求本源、直达真相。
以关怀之心待人,以接纳之心倾听。记得曾经办理过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因为开庭那天细雨蒙蒙,原告骑电瓶车到法院,衣衫湿了一大片,我便让书记员开足空调,倒一杯热水,只是这一个细微的动作,原本有一肚子怨言的原告非常感动,被告亦因此态度软化,案件最终调解结案,双方握手言和。对当事人而言,打官司图的是一个“理”,求的是一个“快”,盼的是一个“公”,案件处理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源自当事人内心的直观感受与交流体验。
真心是拉近心理距离的“粘合剂”,真诚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助推器”。为当事人答疑解惑、消解怨气、解决纠纷,是法官的职责所在。解惑需要专业知识,解气应当掌握分寸,解纷要有足够耐心,只有以诚相待,彼此尊重,弯腰倾听,富有耐心,才能展现法官的亲民态度,体现为民情怀。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美丽中国的实现,有赖于法治梦想的落地生根,有赖于公平正义理念的广泛认同。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法官孜孜以求的目标与梦想,诚然,囿于社会发展进程、政治体制改革、历史文化传统、法制理念普及等因素,法治建设之路任重道远。当前,司法改革正稳步推进中,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改革,只有提升法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身为社会矛盾的解决者、经济纠纷的裁判者,在处理繁杂案件之余,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负责任的担当者、实践梦想的行动者,不忘初心,常怀理想,驻足望远,从容有度,牢记使命,恪守职业规范,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一份份判决的执行,让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知由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厚重,最终让法律权威得以树立、法治之光照耀大地。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