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公共安全一直是最受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据第三方机构零点公司的调查,上海市民的安全感、满意度指数已经连续数年保持在80分以上的高位。
当夜幕降临,都市中的大多数人已进入睡眠模式,上海的街头是否还能像白天那样保持安全?作为“都市守夜人”的公安民警又是如何掌控夜间治安状况的呢?带着疑问,记者近日夜探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在第一线了解公安民警夜间的工作状态。
每天500人守护20平方公里平安
6月10日23时,记者来到位于中山南一路599号的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一踏进指挥大厅,两面分别有2层楼高的电子大屏迅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新天地等区域的实时画面被投射在电子大屏上,当天值勤的警力数、重要警情等信息也能通过大屏幕直观显现。黄浦分局指挥中心指挥长黄锋介绍,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相当于连接市公安局与基层一线的枢杻,每一起110警情都由分局指挥中心下达到属地派出所进行处置。同时在发生重大警情时,分局指挥中心要根据各类工作预案迅速调集力量赶赴现场。
黄锋告诉记者,每天整个黄浦分局有接近500人在岗,这其中有分局各个部门包括派出所的值班人员,也有一部分警务辅助人员。
23时15分,指挥大厅接报一起火情。报警人在电话里称,斜土路近制造局路某居民楼的6楼着火。指挥中心的民警通过电台立即向消防、派出所、交警下达出警指令。几乎与此同时,着火点附近的监控画面被投射到了大屏幕上。2分钟后,处置警力到达现场开展施救,并疏散着火点附近居民。15分钟后,现场明火被扑灭,后经仔细勘察并无人员伤亡。整个过程,黄锋都通过大屏幕进行着指挥调度,行动紧张而有条不紊。
黄锋介绍,为实现警务指挥的扁平化、可视化,近年来公安机关大力投入了科技应用。以黄浦区为例,全区街面监控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一旦发生重大警情,指挥中心能够通过监控实时观察事发现场的情况,便于指挥员针对不同的警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每年至少60个夜晚
在岗位上执勤
在位于普安路177号的黄浦分局淮海中路派出所,深夜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在派出所二楼的接待窗口,两位年龄超过50岁的民警正在调解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打架事件。办案区域,民警们还在审讯刚刚抓获的一名偷盗电动自行车电瓶的涉嫌违法人员。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里,民警和特保队员们仍紧盯着眼前的监控画面。当天值班的派出所所长张伟介绍,派出所实行的每六天值一班的制度,每次值班民警都必须24小时在岗在位,也就是说派出所的民警每年至少有60个夜晚是必须在岗位上度过的。
淮海中路派出所巡逻队警长马骏告诉记者,派出所会根据辖区的治安特点,对一些比较容易发生案件的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和巡查。例如,夜间会特别留意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门口,因为容易产生酒后滋事的警情; 而24小时便利店、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容易发生偷窃类的案件。监控室的民警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重点区域的情况,一旦发现有可疑情况,就会通知在街面巡逻的民警前往核查处置,从而实现视频巡逻加实兵巡逻的警务模式。
就在记者来到派出所的半小时前,马骏接到派出所监控室的指令,在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附近路口发现有人正在偷窃电动车电瓶。“当我们抓捕他的时候,他还正低着头撬锁呢,一点都没发现我们是什么时候到场的。”马骏说起刚才抓捕的情形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2年见过100余次
凌晨4点的上海
凌晨3点09分,黄浦公安分局外滩派出所巡逻民警李帆接到110警情,一女子睡在福建南路近延安东路的马路上。这名91年出生的小伙子叹了一口气说:“唉,估计又是酒喝多了。”记者随着李帆等民警一起赶到了现场。在现场,李帆叫醒了躺在地上的女子,并且掏出随身携带的矿泉水让她喝了几口。过了不久,女子精神恢复了一点,但看到身边的几位民警显然还是有点蒙。为避免女子发生危险,李帆还是用警车把她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回派出所的路上,李帆告诉记者,天气较热时酒后醉卧街头的情况比较多见,此时不但醉酒人的随身财物容易失窃,人身安全也有极大隐患,所以夜间巡逻时民警会特别留意有这些异常行为的人。
3点45分,李帆手中的电台再次响起。这次通报的是金陵东路569号附近有多人打架。李帆等民警检查好警用装备立即驾车前往。到达现场却发现,原来是几个男子酒后发生争吵,虽然并未打架,却引起周边群众报警。李帆确认现场情形后,对这伙人进行了教育。不一会儿,一伙人各自散去。而此时,时针已悄然滑过了4点。记者问李帆,你见过几次凌晨4点的上海?“从警2年,少说也见过100多次了吧。”这位年轻的民警爽朗地回答记者。
在2017年中国游客心目中最安全的国内城市评选中,上海名列榜首。这份成绩,体现了上海警方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管控能力的成果,这背后更离不开全市近6万名公安民警的坚守与付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