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6.26国际禁毒日专题报道·剧焦

生于吸毒家庭 读书改变命运

2018年06月26日 13 :6.26国际禁毒日专题报道·剧焦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660

  导演:彼得·莱文(Peter Levin)编剧:罗尼·克恩(Ronni Kern)主演:索拉·伯奇 凯莉·林奇 艾伦·佩吉 迈克尔·莱利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语言:英语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03-04-07片长:104分钟

  剧情简介:

  丽兹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地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风雨哈佛路》 算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了,在励志类影片推荐名单中总会有它的一席之地。但是今天,笔者要将它作为一部涉毒品类影视作品推荐给大家,因为女孩丽兹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

  《风雨哈佛路》 根据同名传记改编而成,记录的是作者丽兹·莫里的故事,作者本人也在电影中客串了一名社工的角色。

  丽兹在美国的贫民窟出生,那里的人几乎都是“瘾君子”,包括丽兹的父母。他们整天只忙着吸毒,顾不上女儿。丽兹常年穿着破烂发臭的衣服,头发里爬满了虱子。有时肚子饿了,丽兹只能去垃圾箱里翻食物。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丽兹的母亲在毒瘾发作时甚至会为了抢钱和女儿撕扯。可无论如何,这个少女还是爱着母亲,期望有一天母亲能“醒来”。

  片中丽兹无人照顾的状态、对母亲的期待让笔者感到熟悉。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过不少戒毒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有关孩子的那些情节是最让人感到揪心的。

  有一位戒断毒瘾十余年的康复人员,直到如今还记得因为吸毒第一次被警察从家中带走时的画面:十岁的女儿害怕又无助地看着她被戴上手铐,在警察将她带出家门的那一刻,女儿带着哭腔问:“妈妈,你走了,我怎么办?”

  作为单亲家庭,这名康复人员是女儿最大的依靠,虽然有外公外婆可以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但是没有谁能够替代母亲的位置。比丽兹幸运,女孩最终盼来了妈妈的醒悟。在被强制隔离戒毒的那段时间,这名康复人员时常想到女儿那声“质问”。因为这份愧疚感,她决定远离毒品,也终于一点点爬出了毒渊。

  但现实中,还有很多孩子和丽兹一样,没有盼到父母的觉醒,没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片中,因为艾滋病,丽兹的母亲去世了。她下葬的时候,没有亲友告别,甚至连遗体都是和陌生人合葬的。弱小的丽兹无能为力,她还能靠谁生活呢?父亲酗酒、吸毒,外公自身难保……在家庭环境如此不堪的情况下,丽兹很可能会走上父母的老路,用毒品麻痹自己,就像那些将吸毒原因归结为“受挫折”“父母不管”的戒毒人员。可是丽兹并没有这么选择。丽兹决定“迫使”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好。

  丽兹决定用学习改变一切。为了让自己有读书的机会,丽兹敲响了所有高中的大门,终于有一所学校肯收留她。从此,学习成了丽兹的全部。丽兹的努力,换来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看着哈佛大学里的每一个学生,她想: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吗?如果我更努力一点呢?

  丽兹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要去上哈佛大学。这个仿佛痴人说梦的梦想,最终被丽兹实现了,她用自己的坚持、执着,打破了那道横亘在她和哈佛之间的墙。

  影片在处理丽兹的努力和不易时有点“轻”,似乎考上大学很容易,这也是有些观众认为它太平淡、太平缓,得不到高分的原因。但是抛开拍摄技巧、表达方式,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期盼,每一个吸毒或是犯罪的父母,是否有考虑过弱小的孩子如何承受这些?而丽兹的经历更提醒所有人,任何理由都不是堕落的借口,哪怕父母吸毒,孩子也可能成为名校高材生。

  “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丽兹说。

  (栎之/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6.26国际禁毒日专题报道·剧焦 13 生于吸毒家庭 读书改变命运 2018-06-26 2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