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从“臭水沟”到国际龙舟赛场

2018年07月03日 A02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415

  普陀区的苏州河水域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举办地 记者 王湧 摄

  普陀区长风街道志愿者护河队 见习记者 王川 摄

  □见习记者 王川

  

  今年端午节前夕,2018年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站)暨第十五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在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举行,干净清澈的水环境以及两岸的城市风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赞赏有加。

  然而,30多年前,这里还是行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河水长期污浊不堪。近10年来,苏州河水的面貌与以往有了翻天覆地变化,这才让国内外的龙舟赛事花落普陀。探寻苏州河水环境的变化原因时,记者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的“爱我家园”苏州河志愿者护河队,该志愿者团队从2008年建立,至今已走过正好10个年头,志愿者的人数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增加至现在的近200人。

  苏州河水环境的改善和持续优化,离不开这群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大众忙着休假

  志愿者忙巡逻

  端午节假期,苏州河边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一方面,大家陶醉于两岸的风景; 另一方面,游人的行为也着实给河道及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了一定压力。

  一群身穿统一绿色马甲的人不时出现在游人视线中,他们默默捡起路边垃圾、打捞起河里的矿泉水瓶,他们并非环卫工人,而是“爱我家园”苏州河志愿者护河队的普通志愿者。越是大众休息的节假日,他们的巡逻频次就越密集。

  端午节当天,早上8点刚过,巡逻的志愿者队员就出现在了大渡河路枣阳路附近的苏州河岸边。有人拿着捞网,有人拿着扫帚和簸箕,不时弯腰将近处的垃圾拾起,丢进垃圾桶中。这是一群年轻的志愿者,细问之下才得知,他们是新近加入苏州河护河志愿者团队的,主要来自上海久事集团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四车队,都是团员或党员。每周他们都会以1227路社区巴士服务站为起点,沿河开展志愿者巡逻服务。

  由于1227路社区巴士站就建在苏州河边,所以该站点也是护河志愿者站点中离苏州河最近的志愿者服务站。

  久事三公司四车队的党支部书记马双骏也是护河队志愿者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让青年员工做志愿者的好处是双向的,不仅为志愿者团队注入了新鲜活力,也让车队的这些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了“服务”的含义,提升了公交服务质量。

  除了捡拾乱丢的垃圾,遇到影响河域卫生和安全的事情时,志愿者队员也会立即制止,他们承担着平安志愿者的任务。

  在苏州河的上游,时常会有人在早上放生一些鱼鳖,这时下游就会出现一些拿着渔网的人,他们站在岸堤上,弯腰捕捞,一不留神就容易掉进河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苏州河的生态发展。这时志愿者团队就会及时上前劝阻。

  “刚开始时,捕捞者根本不听劝阻,甚至仗着都是街坊邻居,跟志愿者队员耍无赖,”原隆德居委党总支书项玉珍说,“可随着志愿者们不断地安全提醒和讲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些非法捕鱼的人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有的人甚至主动参与到护河志愿者队伍中来,转而对其他非法捕鱼的人进行劝阻,以身说法的效果非常好。”

  十年成长,做母亲河畔的流动风景

  长风新村街道位于普陀区西南部,地域面积5.8平方公里,所辖居民委员会27个,常住人口逾12万人,苏州河流经区域岸线长近6公里。这里的许多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他们视苏州河为母亲河,看到河水长期污浊不堪,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探踪护河志愿者队伍的由来,还要从10年前说起。2008年,长风社区以迎奥运、迎世博为契机,以海鑫、清水湾小区为代表,进一步深化了“梦幻水岸,生态世博”主题活动。并由此建立起一支由社区居民、居委干部、党员等组成的护河志愿者队伍。

  为了这条母亲河,他们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劝阻游客和附近居民向苏州河里乱丢、乱抛、乱排的不文明现象,发放《告沿岸社区居民书》,张贴文明宣传标语,定期巡查等,把对母亲河的关爱化为实际行动,成为苏州河畔一道流动的风景。

  10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寥寥数人,渐渐发展成了一支近200人的大队伍。当年的一些五六十岁的中年志愿者,也成了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年志愿者。

  今年71岁的戴天豪,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最难忘的就是童年时期在苏州河河畔度过的快乐时光。上世纪60年代,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夏季最期待的就是在家门口的苏州河里畅游,一个猛子扎下去,浪花朵朵,惊得水下鱼儿四散,乐不可支的少年从水中探出头来笑弯了眼。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条母亲河却一度变成了“龙须沟”。

  “苏州河两岸有很多装卸货的仓库、码头,每天数不清的船只进进出出; 福建路有垃圾处理点,大部分的粪车在这里进行中转运往江浙一带……”戴天豪说,只要一刮东南风,家里全是臭味,窗户都是不能开的。

  面对日趋加剧的污染,上海决定花大力气整治苏州河。1996年,上海市正式开启了苏州河的污染治理工程。

  在保护母亲河志愿者中,一位已故老人的故事让人动容。从1999年起,退休老人王显明用一根捞竿,靠一张潮汐表,在每月大潮汛的几天内,义务在黄浦江捞漂浮垃圾,一直服务到他因患癌症去世。

  曾有身边人不理解:“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情,你一个孤老,能做多大的事?”王显明回答:“环境是每一个人在享受的,保护环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点事情,这个力量就变得非常大。”

  王显明的举动感染了身边人,他不仅带出了一支吴泾镇黄浦江环保志愿者队伍,还被授予“绿色环保卫士”称呼,实至名归。

  2008年4月,受“保护母亲河活动”影响,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海鑫居民区率先成立了“爱我家园护河队”,这也是上海第一支为保护母亲河而成立的护河队。

  打造活力源,志愿者队伍长盛不衰

  社会上的志愿者队伍有成千上万支,但能坚持下来,并持续壮大的却并不多。“爱我家园”苏州河志愿者护河队的不断发展壮大收获了众多社会关注。探寻该志愿者队伍长盛不衰的原因,团队负责人夏培珍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一条河要想始终保持清澈活力,那么就必须要流动,要有源头活水,”夏培珍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不断加入新的志愿者、年轻的志愿者,才能够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青春活力。”

  为此,苏州河志愿者护河队在原有相关居民区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力量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参与范围,打造了“三个活力源”,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第一个“活力源”是社区单位。志愿者护河队以街道与社区单位共建为契机,完善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自治共治平台,使社区单位成为弘扬护河理念的社区文明重要力量。上面提到的久事三公司四车队,就是作为社区共建单位被吸收进了志愿者队伍。2017年12月,久事三公司四车队青年护河队正式成立,10名队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年轻的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护河志愿服务的活力。随着护河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辖区内一些办公楼宇中的都市白领也相继成为或正在成为护河志愿者,这也让这支护河志愿者队伍的平均年龄不断降低,真正实现了“年轻化”。

  第二个“活力源”则是在职党员。长风社区不断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推行“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民生联保、文明联创、活动联办”、“社区矛盾共同化解、社区事务共同参与、社区资源共同分享、社区帮困共同行动、社区环境共同建设”的“五联五共”工作法,形成了6个居民区所属在职党员积极参与护河行动的长效机制,为护河队的有序运行提供助力,由党内带动党外,不断提升着这支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向心力。

  守护苏州河并非仅仅是“本地人”的事,让全社会广泛参与其中,才是最大的“活力源”。为此,护河志愿者队还不断加大对来沪人士和少数民族等统战人士的凝聚团结,通过鼓励他们参与护河队等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不断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辐射更多人群。目前清水湾护河队就有一位新疆小伙儿,他积极参与护河队活动,从不缺席,尽己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清理垃圾中来。他用自身的认同感与自觉性起到了很强的示范带动力。

  除了上面的三个“活力源”,夏培珍告诉记者,志愿者护河队正在努力构建第四个“活力源”,并且是最年轻的“活力源”——“娃娃”护河队,每到寒暑假期间,这道生机勃勃的靓丽风景,就会出现在苏州河两岸。

  夏培珍表示,护河队在鼓励居民区、社区单位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同时,依托长风教育生态共同体,与辖区学校分别开展了共建活动,“娃娃”护河队由此成立,旨在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得环保理念得到有效传承。

  社会治理创新基层样本

  上海市委政法委 上海法治报社 联合主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从“臭水沟”到国际龙舟赛场 2018-07-03 2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