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从穷街陋巷变成世界闻名生态社区

“三湾一弄”旧改实践的故事

2018年07月04日 A03 :综合·声音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019

  昨天的“两湾一弄”和今天的桃浦新村 陈泰明 摄

  □见习记者 王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历来走在全国的前列。回首40年的改革历程,上海各个区县涌现出一批熠熠生辉的地标和案例。而提起普陀区的改革案例,最不能遗忘的就是“两湾一宅”的变身记。“两湾一宅”中的潭子湾、潘家湾,与邻近的朱家湾、药水弄一起,曾是沪上颇为出名的穷街陋巷——“三湾一弄”。

  日前,记者走进普陀区,听亲历者们讲述了“上海第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典范——‘三湾一弄’旧改实践”的故事。

  曾经脏乱差,如今美名扬

  凡是到过普陀区中远两湾城的人,无不夸这里生态环境好、建筑物大气、街面整洁卫生。但是仅仅在2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个名字“两湾一宅”,所呈现的也是完全相反的一派脏乱差景象。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两湾一宅”旧城改造的20周年。“两湾一宅”是沪西大名鼎鼎的棚户简屋“三湾一弄”的一部分,占地总面积约为49.5公顷,原有居民一万余户,各类企业160家。居住在“两湾一宅”,没有医院,没有浴室,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道路也找不到。这里的居民使用马桶和煤球炉,蜗居在狭小局促的空间里,深受环境脏乱和治安不佳之苦。

  1998年,“两湾一宅”旧城改造启动,这个内环以内最大的“棚户区”也随之淹没在时代洪流之中,成为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缩影,留藏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原普陀区委书记谈柏元今年已是78岁高龄,20年前,他是“两湾一宅”旧改的决策者。该地块20年的风云变迁,让谈柏元感慨万千,他在采访时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想到当初破烂不堪的地方,现在竟然会闻名世界”。

  火患猛于虎,最怕是过年

  提起当初的情况,现场采访的亲历者们都唏嘘不已,因为不管是街道、居委干部还是普通的居民,他们中的不少人就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缔造者。

  这里条件有多差?原中山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华基未语泪先流。“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外面一下大雨,房间里就下小雨,积水有时候都能到床沿,夏天更是空气不流通,闷热异常,”游华基擦着眼泪说,“居民实在太苦了,拆迁换新房子是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期盼。”

  当初“两湾一宅”地区的建筑和人口密度全市最高,居民们扔不掉的是马桶和煤球炉,挥不去的是夏天的苍蝇和蚊子,排不出的是河道、阴沟散发的恶臭和怪味。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街”。

  除了脏乱差穷,其实游华基最怕的是过节,尤其是春节。那时候还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所以春节期间,还是有人喜欢放烟花庆祝。但整个“三湾一弄”不同于其他地区,火患猛于虎,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进不来,随便一场小火灾都可能演变成“火烧连营”。

  原中山北路街道万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梁慧丽说:“旧改前的每个年三十晚上,街道、居委会的所有干部都要到街面上去巡逻,以便及时制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巡逻会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之后值班的人又要去值班了,没得休息,年年如此。”

  齐心啃下硬骨头

  居住在如此“脏乱差”的环境中,还要时时担心生命财产安全,任谁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旧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渴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了改造,而“三湾一弄”中的“两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的改造,却成了最后的“硬骨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项改造动迁工作艰巨且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

  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再次郑重宣告:2000年之前,努力完成内环线高架路之内以及两侧成片旧区的改造任务。历史留给普陀的攻坚时间只有两年。

  确立了目标就要实干!当时成立了普陀区委、区府领导为主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区长挂帅任总指挥,区政府21个部、委、办、局、公司和相关的街道主要领导成为指挥部的成员。普陀区干部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全力参与。

  全区上下众志成城,选调精兵强将成立了稳定疏导、政策咨询、纪检监察、治安保卫、新闻宣传五大协同小组,建委系统的西部、万千、万众、伟龙四大集团公司共抽调600余人参加动迁鏖战。这场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各方面配合改造开发“两湾一宅”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在万人大动迁中,指挥部将影响动迁进度,容易引起矛盾的环节作为预案的重点,提前研究,超前考虑,设定相应程序,制定工作措施。区公安分局在户政、交通组织、治安、消防等方面,精心组织,为动迁顺利推进打开“绿色通道”。

  1999年6月30日,这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伴随着几声巨响,在瓢泼大雨中,“两湾一宅”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这标志着这块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在新世纪黎明前从上海的版图上彻底消灭了。

  历时7年,普陀集全区之力把一个贫瘠、落后的“两湾一宅”棚户区改造成为上海内环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为之后普陀区乃至全市启动成片旧区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三湾一弄”旧改实践的故事 2018-07-04 2 2018年07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