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北京晚报》 报道,他们渴望长命百岁,安享晚年,却追不上飞奔的社会,落单后成为骗子的“猎物”。他们愿意相信他人,却不愿和儿女沟通,被骗后耿耿于怀,郁郁终老。他们寄希望于法律,期盼钱财失而复得,却不得不面对官司难打、钱难要的局面。
张志友是一名公益律师,做老年维权的法律服务已经三年多,这是他眼中,老年人复杂的心理,以及老年维权的困境。
愿望美好 现实残酷
记者见到张志友时,他刚接访了一位81岁的老人王大爷,“老人着急,加上天热,我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弄清楚来龙去脉,又是一起典型的保健品骗局。”
作为致诚公益老年法律事务部的一名律师,张志友和同事从2015年的“大仁”养老骗局开始,专门做老年维权的公益法律服务。
张志友说,保健品、养老项目和理财产品三个领域“骗”字高挂,骗子精准地抓住了老年人“身体要健康,生活有保障”的心愿,“老年人对长寿、财富有追求,太正常不过,但他们太心切,以至于丢了防骗的意识。”
就像张志友刚送走的那位王大爷,追求健康,却丢了钱财。
2016年,王大爷从一本不知何处寄来的杂志上,看到一款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广告,两年中,通过货到付款的形式,王大爷花了4多万元买保健品,但却没有任何疗效。
“想要退款,先交8%的手续费”,“想要退款,要补办发票”,“想要退款,不如凑个整数5万”,电话那头,先是李科长,接着是黄厂长,轮番上阵,又以货到付款的形式,让王大爷买了一万多元的保健品。
“这一通折腾,王大爷5万多元打了水漂。”张志友问王大爷,“这事儿女知道吗?”王大爷面露难色,“他们不知道,他们不喜欢我买保健品,我不敢和他们说。”
“不想、不敢和儿女说,这就让老人失去了一道重要的防线。”张志友说,有的老人怕麻烦儿女,有的老人怕被儿女埋怨,而有的老人则不愿让儿女知道自己的财务状况,“复杂又微妙的心理。”
即便胜诉 钱也难要
“在一开始接访的时候,我会直截了当地和老人说,做好钱要不回的心理准备。”张志友说,这不是对打官司没有信心,而是现实如此,“尤其是集资诈骗类的案件,赢了官司,却面对空空的账户,无钱可执行。”
再加上,这些案件民刑交叉,涉及人数众多,案件走完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84岁的刘大爷和老伴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在河北燕郊入住了一家养老院。交了住养老院的费用后,刘大爷手里还剩一些钱。养老院的邻居向刘大爷推荐了一个投资文化园的理财项目,年利率15%。刘大爷第一年投了10万元,一年到期后本金全部返回,还赚了1.5万元的利息,这让刘大爷放松了警惕,第二年又分两次投资51万元。结果,51万元打了水漂。
刘大爷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官司算是赢了,但当刘大爷申请强制执行时,法官告诉刘大爷,该案涉嫌非法集资,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刘大爷赶紧向公安机关报案,但据办案警官介绍,该公司账户内没有任何资金。
“做了这三年多的老年维权服务,最大的感受就是,钱太难追回了。”张志友感慨,“这样让我们感觉到,事前的预防太重要了。”
但是,在防骗的宣传上,张志友也感触颇深,“我们进社区做义务宣传,但很多老人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可能意识不到,骗子天天盯着他们的钱袋子,他们是 ‘高危’ 人群。”
精神崩塌 难以释怀
“有时候,维权成了老人被骗后生活的唯一内容。”张志友说,“在一些老人身上,追讨钱款成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 ‘精神支柱’。”
李大爷教了一辈子书,直到73岁返聘结束,才真正享受晚年生活。但是,2015年,在超市门口接过一个业务员的理财传单后,他和老伴原本安稳的生活被打破。不到一年时间,老人先后三次陷入集资骗局,辛苦一辈子攒下的钱血本无归。
为了能让警方立案,李大爷每天从丰台的云冈坐公交车去朝阳公安的经侦大队,随着发案人数越来越多,案子终于刑事立案,李大爷又隔三差五地找警方询问进度。
张志友说,为了减轻老人的辛苦,在一些查询资料、取交材料等不需要老人亲自到场的情况下,律师都会亲自去跑。“有时候想想,的确很残酷,站在人生尾巴上的他们,还能等到钱被追回的那一天吗?”张志友说。 (张宇)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