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律师圆桌

“熊孩子”高额消费能否索回

2018年08月13日 B08 :律师圆桌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799

  资料图片

  ■圆桌主持 陈宏光

  本期嘉宾

  上海光大律师事务所 潘轶

  上海尚法律师事务所 和晓科

  上海中夏旭波律师事务所 李晓茂

  主持人:

  近日,一则“主播姐姐长得像妈妈”,8岁女儿刷掉爸爸3年工资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熊孩子”瞒着家长高额消费尤其是在网上消费的情况日渐增多,尤其是手机游戏充值、网络直播打赏,往往一次就支出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家长发现后,自然要向游戏或者直播平台追讨。

  那么,孩子花出去的这笔钱,家长能不能要回来呢?

  实体店消费可索回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潘轶:作为未成年人,本身只能进行与其年龄相符的消费,简单来说只能进行小额消费。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一般来说,高额消费主要还是发生在八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

  对于实体店消费来说,店家有必要对这些孩子的消费行为进行甄别,如果是高额消费或者购买与其年龄不符的商品,应要求由家长陪同。

  如果未成年人独自购买了价格较高的商品,比如一部6000余元的苹果手机,家长发现后拒绝追认的,可以依法要求退还手机,索回支付的钱款。

  如果是服务消费,或者所购商品无法原样返还的,可比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合同法》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网络消费面临举证难

  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网络消费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主体是通 过网络进行交易,网络平台无法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实质性审查。

  李晓茂:对于实体店消费来说,消费者是否未成年人,店家有初步甄别的义务。

  一旦发生纠纷,究竟是谁消费的也比较容易查清。

  而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网络消费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主体并非面对面而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网络平台无法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实质性审查。

  尤其是很多“熊孩子”高额消费的时候,都是使用了父母的手机或者账号,用父母的支付宝、银行卡支付钱款。

  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和直播平台可以主张消费是家长进行的,“熊孩子”的家长要举证证明是孩子消费,本身存在一定难度。

  当然,如果孩子玩游戏、打赏主播发生在家长工作时间,那么家长可以举证证明自己当时正在上班,而通过技术手段,又可以证明玩游戏、打赏主播发生在家中,我认为基本可认定玩游戏、打赏主播是孩子进行的,如果数额很大,相关平台应当返还。

  但如果孩子玩游戏、打赏主播的时间,本身也是家长下班在家休息的时间,要证明是孩子消费就非常困难了。

  尤其是账号使用、钱款支付如果需要注册人手机接收短信进行确认,那么从平台角度来说,更能证明相关支付经过了家长的确认。

  因此对于此类事件的发生,家长无疑负有一定责任,也很可能需要替“熊孩子”买单。

  家长应履行好监护责任

  在家庭层面,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

  和晓科: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细分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多个层面。

  首先在家庭层面,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家长不仅应当确保孩子在家中不会接触到危害人身安全的物品,也应确保孩子不沉迷网络游戏或者直播,不能使用家长的相关账号和支付账户。

  一旦发生高额消费,家长首先面临经济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或者减少损失,还面临复杂的沟通、举证过程。

  而对游戏公司、直播平台来说,也需要在注册、审核、消费等各个环节做好甄别和拦截,确保未成年人的消费安全。

  比如落实实名注册和认证的机制,并定期进行再次确认和审核; 比如在消费尤其是高额消费时,设置完善的身份核实机制,确保非账户所有人不能操作。

  相关机制如果得到完善,对游戏公司、直播平台来说也可避免“熊孩子”高额消费引发家长追讨的麻烦。

  ■相关报道

  “主播姐姐长得像妈妈”8岁女儿打赏8.8万元

  据 《沈阳晚报》 报道,辽宁铁岭的单亲爸爸曹先生在沈阳打工。最近,他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自己的4张信用卡被疯狂透支高达8.8万元!通过调查,曹先生发现这些钱都被8岁的女儿小妍花了,为了给网上的主播姐姐疯狂打赏。

  问及原因,孩子的回答令人心酸:爸妈离婚了,主播姐姐长得像妈妈。

  小妍的父亲曹先生近日突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是“信用卡支付错误”。他感到很奇怪,卡一直揣在自己身上,怎么会被盗刷?他立即跑到银行打出交易明细,从几元到十几元,再到数千元、数万元,密密麻麻的账目令他惊呆了。这么多笔交易共计8.8万元,是谁操作的?

  原来,这些操作全部来自他的手机,操作时间显示为星期六。他顿时明白了,是女儿在玩他手机时闯的祸。

  小妍今年8岁,念小学3年级。一个星期六,她写完作业后感到无聊,就向爸爸借来手机玩。玩着玩着,她无意中登录了一个直播平台,点击进入直播间后,她立即被一名长相清秀、语音甜美的主播姐姐吸引了!

  看到群里有人给主播送礼物,还被主播邀请一起玩,于是小妍也动心了。

  “一个棒棒糖一毛钱。”小妍说,刚开始,她一般送最便宜的棒棒糖,经不起主播姐姐的甜言蜜语,后来送的东西越来越贵。小妍不断充值给主播打赏礼物,花费也越来越多。

  可是,爸爸的信用卡,小妍是怎样知道支付密码的呢?小女孩说:“我通过爸爸手机号重新设置了密码!”另外,她担心被爸爸知道,还申请取消了短信提示服务。

  曹先生将账单归拢后发现,打赏主播的礼物总共花费达8.8万元,这相当于他大约3年的工资。为了追回这笔血汗钱,他想去公安局报案,但听说这种情况不能立案,因为是小女孩主动打赏的。

  无奈之下,曹先生向网监部门投诉的同时,也向直播平台官方账号申诉,期盼能追回女儿打赏主播的这笔钱。官方账号称,需提供孩子充值打赏的截图、银行卡的流水账单; 孩子与家长的户口本照片,以及监护人的身份证照片; 此消费是无行为能力人进行的,等等一系列相关证明。

  与此同时,曹先生发现一个细节:由于女儿打赏的钱太多,女主播还加了小妍的微信。当得知小妍年仅8岁时,对方让她删除了二人之间的全部聊天记录。事后,小妍通过微信请求对方退钱,但对方迟迟没有回复。

  目前,曹先生正在与直播平台进行协商。他称,如果协商不成,就将走法律途径解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圆桌 B08 “熊孩子”高额消费能否索回 2018-08-13 2 2018年08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