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一针见“脓”

伪科普文章误导读者 必须依法追责到底

2018年08月28日 B06 :读者呼声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35

  资料图片

  □左崇年

  记者发现,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出现大量伪科普文章,其中很多都是医疗保健品广告。这些文章所宣传的医疗保健产品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仅如此,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医疗常识也很片面或者纯粹是伪科学。专家认为,伪科普文章误导读者,网络平台应担责。(8月25日 《法制日报》)

  现实很无奈,真相很残酷。并无医师资质的“江湖郎中”,或者是“美容人士”竟然一眨眼成了“养生专家”,而且能用“宇宙能量”,坐堂治疗抑郁症等等。长期以来,伪科普文章不仅在微信朋友圈中出现,而且充斥各种舆论载体。名曰“科普文章”,实则就是骗人的伪科学文章,为推销医疗保健产品鸣锣开道。有些真专家往往也为“三斗米折腰”,昧着良心睁眼说瞎话,为保健品代言,进行所谓的“科普宣传”,实则是伪科普文章,误导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微信公号等平台载体都可能被商业广告搭上便车,成为推销产品的最佳媒介。一些商家利用一切机会来吸引眼球,博得点击率。而伪科普文章也搭上各种传播媒介的便车,利用微信朋友圈,搞有偿“鸡汤”大派送: 《生活的坑往往是自己挖的》 《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抑或是以专家学者口吻告诫你: 《姑娘啊!可长点心眼》《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 《这五种食物千万不能吃》 ……

  无论是真专家也好,伪专家也罢,他们都打着“科普宣传”的旗号,进行伪科普宣传,都是在误导消费者,伪科普文章神话医疗保健产品功能,吃什么可以治三高,甚至防癌,结果使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耽误了治病最佳时期,而危害健康甚至因此丧命。这无异于“谋财害命”。

  伪科普文章能忽悠消费者,与有关科学知识普及的缺失,对保健品市场乱象的管理疏漏有关; 与有关医疗保健产品广告夸大其词把关不严有关; 更与媒体广告违反广告法,有关监督部门的失职不作为等有着很大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普宣传总是很被动,“阳光总在风雨后”,有关监管部门总是滞后或不作为。这么多年来,对那些“不保健”的“保健品”忽悠消费者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商家任意践踏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装聋作哑,不依法予以查处。

  防止伪科普文章害人,对伪科普文章误导读者的平台要担责,这是理所当然的。面对伪科普文章,需要有良心的专家站出来用真科普发声纠偏。但利用科普文章推销医疗保健产品,已涉嫌违反广告法、涉嫌消费欺诈,仅仅让平台担责是不够的,必须依法将追责进行到底,一个都不能放过。

  要依法追究涉嫌伪科普宣传的真专家、假专家的法律责任,把伪科普文章扫进历史垃圾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伪科普文章误导读者 必须依法追责到底 2018-08-28 2 2018年08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