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交通大整治两年半“违停”降近五成

2018年08月31日 A02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077

  违法行为必受处罚

  严查大型货运车超载

  有序停车看着也舒服

  共享单车居然骑上了高架

  乱停车被“一锅端”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见习记者 王川

  

  交通拥堵警情少了、街边违停少了、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也大幅降低,与之前相比,上海市区道路交通通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这些都得益于两年半前,本市公安交警部门启动的那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昨天上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和交警总队就行动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600万辆,非机动车保有量1900万辆。“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永远在路上,不会有终点。下阶段,本市将重点推进“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探索研究“电子标签”等技术在非机动车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推进共享单车数字化执法试点,实现非机动车源头管理。

  交通大整治后“违停”下降近五成

  道路交通问题是超大城市面对的一个世界性难题。2016年3月至今,一场“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在全市范围展开,尤其是去年以来,本市公安交警部门狠抓城市管理精细化,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走出了一条“上海交通大整治”的特色之路。

  据本市公安交警部门统计,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分别下降了22.3%、13.0%、20.5%;日均交通110警情数下降了23.8%,其中,违法停车、交通拥堵警情同比分别下降了44.5%、19.7%。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了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

  据介绍,大整治以来,高频次、高强度、不间断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已成为常态。一方面,全面加强机动车违法行为查处:强化摩托化执勤力量动态流动巡查执法,全市239条黄线道路基本实现“零违停”,机动车乱鸣号、非法改装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严查严管交通违法逾期未处理行为,上门催告5.5万余名当事人、2.4万余家企业,直接裁决21万余起逾期未处理交通违法。另一方面,持续规范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行为:围绕“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非标车辆明显减少、宣传声势明显增强、市民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全面开展规范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创新行人交通违法累进式执法管理模式,创建规范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行为示范区域(路段),打造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样板间”,“以线带面”推动交通秩序持续好转。

  同时,不断巩固多部门执法合力。建立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日常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对违法销售、改(拼)装“超标”电动自行车的源头治理,协调市经信委将擅自更改定型技术参数的6个品牌电动自行车从产品目录中删除。以公交、出租、危化品运输等为重点,强化行业自治自律,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约谈、上门检查等方式,督促2.4万余家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依托科技,非现场查处能力全面升级

  数据融合和高新技术应用为深入推进大整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经过全市公安交警部门的努力,一张非现场执法的大网全面构筑起来,按照“内环内全覆盖”要求,全面推进了电子警察建设和系统升级,同步开展各类视频卡口的改造,全面织密“感知端”,有效增强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非现场执法除了“面广”,查处的效能也在不断升级。目前,本市依托高新技术,已经实现对机动车“违法鸣号”“不系安全带”“驾车使用手机”“不按规定交替通行”“不按规定避让行人”以及“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监管,并将监管信息以秒级的速度短信反馈机动车驾驶人。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本市公安交警部门会同交通部门、相关企业互联共享长途客运、危化品运输、渣土运输等重点车辆GPS动态监控数据,并运用车辆实时运行数据依法查处超速、凌晨时段违规运营、闯禁区等交通违法行为。

  2017年3月大整治一周年之际,市人大结合大整治实践修订出台《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为交通大整治常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上海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规定》,开展交通影响评价337次,努力减少交通建设项目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本市继续深化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公安机关因地制宜划分责任区,设立交警大队,对应街镇和公安派出所,将派出所勤务与交警勤务有机融合,将责任区交警与其他部门行政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把交通管理纳入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职责范畴。

  治顽症补短板,严执法重防范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加和流动性加剧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在一起约有3100万,交通需求变化加大、管理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路交通“短板”的根本治理。据悉,上海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全面推动“治顽症、补短板”等城市治理工作。

  近期,本市公安机关将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力度,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坚持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3个维度全面发力,按照“项目化”“渐次递进”的工作要求,不间断开展全市性集中整治和“短、平、快”突击整治行动,确保进口博览会期间全市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同时,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抓什么”的原则,依托“精准警务”,聚焦快递、外卖等非机动车违法行为高发行业,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马路等突出违法行为,结合“448+5”条样板道路创建工作,以“全覆盖”“零容忍”标准依法严格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创建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在事故防范方面,本市公安机关将不断抓牢交通安全,丰富整治内涵,紧盯货运车、危化品运输车、旅游包车等重点车辆,持续降压道路交通事故。以货运车、渣土车等重点车辆,逆向行驶、闯红灯、酒驾等恶性道路交通违法为抓手,加大秩序乱点、事故“黑点”和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区域管控力度,把安全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最大公约数,将大整治工作与道路交通安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电子警察”、货车预警设备功能,以绣花般的精细管理,严密防控大型货运车辆肇事致祸。

  此外,针对上海台风、暴雨天气多发的情况,本市公安机关着力会同气象、交通、保险等行业职能部门,完善恶劣天气工作预案,努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将数字化管理共享单车,规范停车秩序

  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600万辆,非机动车保有量1900万辆。然而交通管理人员终究有限,要做到持续有效管理,需向科技借警力或是破题之道。

  上海公安交警部门介绍,接下来本市将重点建设“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统”,通过为信号灯加装复合视频检测器、后台汇聚数据等方式,实现完整、全面、立体的交通泛感知能力,使路口信号控制方案能根据交通流状态进行动态、实时的精细化和优化设置。同时,不断拓展“电子警察”执法功能集成,提升非现场执法管理效能,依托高新科学技术强化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的非现场精准执法。

  此外,交警部门还透露,目前本市正在探索研究“电子标识”等技术在非机动车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推进共享单车数字化执法试点,实现非机动车源头管理。据介绍,目前上海共享单车保有量100余万辆,目前已对其中部分车辆采取“电子标识”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并且试点“电子围栏”技术,使共享单车有序停放。

  “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维护更加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打造更加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国际化大都市。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交通大整治两年半“违停”降近五成 2018-08-31 2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