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杨蕾 王景
“我跟丈夫离婚后,感到非常自卑、无助,入狱后也觉得一切没有希望,当一个 ‘隐形人’就可以了。后来,在监狱民警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剪纸班,发现自己也能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让我重拾了自信。现在我感觉,生活的阳光每天都照亮着我的心。”这是服刑人员李婵(化名)参加上海市女子监狱“女人如花 花似梦”润心访谈活动时的感言。
当初不愿加入剪纸班的李婵,现在成了核心成员,她从自己编织的“茧”里挣脱了出来,重新感受到世界的光和暖……
作茧自缚入歧途
李婵,1984年出生在辽宁,后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2016年5月移押至女子监狱服刑。
李婵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母对她宠爱有加,自幼穿戴漂亮出挑,常吃一些同龄人见都没有见过的零食,所以李婵一直有较强的优越感。据李婵回忆,从6岁起,她就读于一所寄宿学校,很少与父母联系,学习成绩平平,不愿意在学习上付出时间和精力,只想着“做老板,挣大钱”。年轻的她不断地给自己编织着美丽的梦,就像一个坚硬的茧,将自己包裹在其中,安逸地睡去,毫不理会外面的世界。
大专毕业后,李婵从东北老家来到了繁华的上海。在一家酒店做人事工作时,结识了比自己年长15岁的男友,同时也认识了一些不务正业的“闲人”。男友是生意人,管理着几家夜总会,陷入爱河的李婵不顾父母的激烈反对,坚持追求心目中的爱情。
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李婵的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丝毫不顾及公婆的感受,夫妻经常为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矛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得无法收拾。婚后第五年,丈夫提出离婚,李婵虽然十分不舍,但她就像煮熟的鸭子——嘴上硬,二话不说便同意放弃婚姻。
离婚后,李婵不愿意再找工作,也没有寻求自己父母亲的资助,就把手头的几万元钱交给一个曾经认识的“朋友”做小额放贷,自己定期收利息。而这个所谓的“朋友”并不可靠,没有按时支付利息、偿还本金,人也不见踪影,经济拮据的李婵最后竟铤而走险去盗窃,把自己送入了监狱。入监之初,王婵坚称自己与前夫感情并不差,只恨婆婆一直插手他们的婚姻,最终导致二人离婚,她也怨恨自己的母亲不赞同自己的婚姻,导致自己在离婚后孤立无援,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
入监后,李婵缺乏在刑意识,依然我行我素,自恃学历高,总是用轻视与鄙夷的姿态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别人都觉得她像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自视清高、自私冷漠。李婵却认为,监室里的每个人都故意针对自己。在一次监舍检查的过程中,主管民警发现了一幅李婵画的自画像。画面上满天繁星,却没有月亮,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个孤独的背影,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寥寥几笔却透出无尽悲凉。
此时,李婵所在二监区的“润心”剪纸班正值新老交替之际,主管民警立刻想起了那幅画,想到了李婵。
“润心”剪纸班是女子监狱的艺术矫治项目之一,女子监狱一直以来都注重把人文艺术引入服刑人员改造实践,使女性服刑人员在欣赏、创作、展示作品的过程中,陶冶道德情操,磨炼心性品质,进而培养她们懂得自尊、自爱和自信。
民警觉得,李婵把自己封闭起来,并不利于服刑改造,而人文艺术教育矫治的方式或许可以打开她的心扉,改变认知。通过谈话,民警了解到,李婵曾经跟随叔叔学过几年绘画,有一定美术基础,于是推荐她参加剪纸班。可李婵却表示,自己在这里只想变成一个“隐形人”,不想被关注。她还告诉民警,每天的服刑生活已经让自己很有压力,不想再付出更多精力参加剪纸班。
李婵虽然拒绝加入剪纸班,但民警却没有放弃。一周后,主管民警拿着一幅“格子里的天空”剪纸草图给李婵欣赏时,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李婵看到,在坚固的黑窗铁门里,一名女子正翩翩起舞,优雅而自信。李婵似乎被触动了,怯怯地向民警提出,还是想参加剪纸班的请求。就这样,李婵成为了“润心”剪纸班的一员。
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顺利,加入剪纸班不出几天功夫,李婵便打起了退堂鼓。她坦白告诉民警,自己根本无法达到剪纸班的要求,提起笔不知道画什么,拿起刻刀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想退出。此时正逢2017年春节前夕,主管民警并没有回应她的请求,而是让她回去好好考虑,再找找感觉,不要轻言放弃。
如梦初醒自思量
到底怎样才能帮助李婵投入到剪纸创作中?民警还在想办法鼓励李婵时,李婵却做出了让民警意外惊喜的举动。短短几天春节假日刚过,李婵便将一幅重新创作的“烟花下的自由舞者”剪纸草图拿给民警看。这幅画作描绘了阖家欢聚的除夕之夜,铁窗外的烟花照亮了夜空,格子里的少女随之舞动,而那个踮起脚尖跳舞的女子仿佛正是李婵自己。
李婵告诉民警,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画中,想象着那些美好,仿佛也重新感受到了世界的美,所以她决定要克服困难,好好参与剪纸班的学习。随后,李婵在民警的指导下,开始创作“格子里的天空”系列剪纸。
渐渐地,李婵变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冷漠,脸上也时常挂着笑容。“格子里的天空”系列完成后,她长舒一口气说,“虽然监狱囚住了一个人的自由,但无法囚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改造生活本来就单调灰暗,可是此刻的人生不该失去色彩。我们的人生就如同手中的画笔与刻刀,整个过程都要谨慎小心,稍不留神整幅作品就会破损,人生也就有了污点。”
看到李婵的转变,主管民警很是欣慰。为拓展教育矫治手段,增强教育矫治效果,监区将监狱开展的母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与监区的艺术矫治项目相结合,策划开展了一次故事分享活动,让服刑人员们讲述“我和母亲”的故事,以此来认识女性之美,领悟深沉的母爱,激发服刑人员灵魂自省和创作热情。主管民警特意安排李婵坐在观众席靠前的位置,既能让她近距离感受台上的动人气氛,又便于民警近距离观察她的表情与动作。
聆听服刑人员的深情讲述时,李婵全情投入,任凭两行热泪肆意流淌,她心中那份能够孕育、滋养、温暖生命的母爱似乎被唤醒了。母爱既是女性立德的支柱,又是立身的脊梁,李婵虽然尚未养育子女,但她逐渐理解了监狱母亲文化理念和追求,重新规整了对未来的向往。
次月,监区再次举办了母亲节主题系列活动,这次李婵作为参演人员之一,诵读了《母亲谣》,表演了情景剧《爱的名义》 和改编歌曲《在我童年的时候》。活动后,她告诉主管民警:“如果世上有一种爱能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母爱。现在特别想听听妈妈的声音,我也不再怨恨前夫的母亲,因为我现在能够理解她们了。”
破茧成蝶迎新生
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改造上的一点曲折,李婵心理一度失去平衡,陷入改造低谷。在剪纸班上,她心不在焉,接连损坏了几幅作品,愤愤地扔下工具。
主管民警深入了解事情的缘由,耐心对李婵进行教育谈话,告诉她服刑改造体现了刑罚惩罚,但服刑生活也会让每个违法犯罪的人对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只有内心真正改变了,才是最有意义的收获,才会影响今后的每一步。
民警再次将工具递给李婵:“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生命的,你就好比它们的母亲,所以你要对它们负责。”
几天后,李婵渐渐平静下来,她想通了,并告诉民警,无论是否可以提前回家,她都要认真地完成每一幅作品。因为她发现,自从那天以后,当她拿起工具,每一个动作都会在纸上留下印记,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作为母亲,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不久后,因为李婵的在狱内改造表现有明显进步,监狱提出了减刑四个月的建议。看到公示后,喜悦写在李婵脸上,她感谢民警为她迷途点灯,让她看见了雨后的彩虹。
“新时代,新女性,求卓越,思进取……”那首李婵参与表演的《母亲谣》已经印刻在她的心中,融进了她的血液。
当初不愿加入剪纸班的李婵,现在成了核心成员,她所创作的“生命的颜色”“妈妈的味道”等一幅幅剪纸作品见证着她的改变。她说,之前单纯地以为编织一个厚实的茧,自己就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却没有意识到,这层厚厚的茧也阻挡了温暖的阳光,现在她要勇敢地从茧里挣脱出来,监狱的母亲文化主题教育和艺术矫治项目让她意识到,这个世界是鲜活生动的,她也要重新开始,用爱回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