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闪光》
导演:马克·亚伯拉罕
编剧:菲利普·雷尔斯巴克
主演:劳伦·格拉汉姆 格雷戈·金尼尔 比尔·斯米托洛维奇 德蒙特·莫罗尼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加拿大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8-10-03
片长:119分钟
剧情简介: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罗伯特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课余时间里,罗伯特喜欢搞些小发明,某日,他设想了一种能够自动刷除车窗上雨水的装置——雨刷器,并且将它发明了出来。
雨刷器刚刚问世并没有得到厂商的重视,可是没过多久,罗伯特便发现,这种装置在未经过他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大量被底特律汽车制造商运用在它们的商品之上。愤怒的罗伯特一纸诉状将汽车厂商告上了法庭,没想到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却将罗伯特和他的家人拖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之中,维权之路漫长而又艰难……
如果你的发明被一家大公司“剽窃”,但对方表示愿意出钱和解,面对数额不小的金钱,你会选择接受,就此息事宁人,还是选择拒绝,花费时间精力甚至付出失去家人的代价讨要一个说法?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可是多年前,美国的一名大学教授却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对错的问题”,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对罪错的确认与追究,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到公义与真相。12年的漫长维权路,终于让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道歉。
这是间歇性雨刷发明家罗伯特·科恩斯与福特公司专利权诉讼纠纷的故事,电影《天才闪光》 正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罗伯特在1963年发明该雨刷,虽申请专利但仍被福特设计盗用,此后二十多年他都投身于捍卫专利权的官司中,涉及福特、克莱斯勒、通用、奔驰等汽车巨头。
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灵光乍现”,正是因为这一点“灵光”,罗伯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大学老师罗伯特在工作之余经常会搞点儿小发明,是个业余发明家。罗伯特和妻子有6个孩子,这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一直过得平静而幸福。因为一点灵光,罗伯特设计出了一个精巧的雨刷改进装置,他相信这个装置会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他自信地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进行了沟通,然而对方却似乎并不看好。
让罗伯特意外的是,不久之后,他就看到这项雨刷改进发明被广泛使用,可是作为发明者,他却一点都不知情。觉得自己的专利被偷,愤怒的罗伯特对汽车制造商提出诉讼,但面对财大气粗的汽车制造商,势单力薄的罗伯特似乎没有胜算。
罗伯特身边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件不可能的事。在当时美国的法律制度下,罗伯特个人的力量也难以与财力雄厚的汽车制造商抗衡,而罗伯特的证人,也仅仅是他未成年的儿子。可罗伯特就是“认死理”,在此期间,汽车制造商也多次想私了,出价从几十万元甚至到3000万元,罗伯特始终没有同意,他坚持要求对方公开认错。
维权的路漫长且曲折,制度的缺失、收集证据的困难、诉讼时间的跨度等等都极力消耗着一个人的精力。这也是现实中许多原创者在遭遇剽窃、知识产权被侵害时,不得已放弃自己权益的原因。让人感动也敬佩的是,罗伯特始终没有放弃,哪怕他的朋友、同事和妻子都劝他不要再闹了,他的儿女也不理解他,甚至他被关进精神病院,直到他说“不闹了”,警察才把他放出来。罗伯特还是没有就此放下,他自己研究法律条文,为自己打官司,这种“固执”让许多观众想到了《秋菊打官司》。
其实,罗伯特要的不只是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是为让更多人的权利能够被正视。如果他妥协,汽车制造商就可以瞒天过海,他们的为所欲为会再次被掩盖,或许会有更多个“罗伯特”的权益被侵害,所以他一再坚持,捍卫心中的公平。
这种坚持却最终感动了罗伯特那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他们纷纷回到父亲身边,帮助他四处收集证据,专心研究法律,拒绝了巨额“私了费”,毅然决然地与汽车制造商对簿公堂。
法庭上有一幕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对方的专家分析罗伯特的雨刮器时说,这个雨刮器没有什么创新,只不过把一些原来就有的元器件重新安排了一下顺序而已,这个根本不叫发明。这时候精心准备的罗伯特拿出了两本书:《双城记》 和字典。他说《双城记》 里面的单词都可以从字典里找出来,它也只不过把这本字典中的词语顺序重新排列了一下,里面并没有什么新单词,但是这并不妨碍《双城记》 的伟大,也不妨碍这本书作家的伟大。
最终,罗伯特得到了对方的赔偿,和一句久违的道歉。
现在来看这场官司,罗伯特和汽车制造商完全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的,只要承认他的发明者地位,给予价值相当的费用,这场官司完全可以避免。可惜当时的汽车制造商可能缺乏专利意识,可能目光短浅,以为罗伯特是“软柿子”,总之他们的决策失误了。有时候发明人要的也许不是钱,而是一种对原创精神,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对公司企业来说,与其冒着名声败坏的风险剽窃,花费时间精力处理官司,还不如投入研发,创造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产品。
罗伯特的坚持让他得到了想要的,但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希望更多的知识产权拥有者能够被尊重、被重视,得到更完善的法律保护。 (栎之/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