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罗盘,一圈圈,一分分,一秒秒,向着2019,快乐地,飞奔。
“再见,2018——”惜别还在眼前,蓦然回望,2018,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做过的事,我们讲过的故事。
1
岁月留痕。
2018,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共和国不忘初心,一路前行,40年波澜壮阔,40年举世瞩目。
我们,《上海法治报》记者,在“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上海政法40年”的长河中,用笔采撷下改革大潮中的朵朵浪花,一朵浪花就是一个故事:
——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邹碧华。他首创“案件权重系数”,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如今,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对中国法律界的贡献,他的“燃灯者”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法律人。
——上海普法40年。从“一五”到“七五”,从“掀起全民学法热潮”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40年普法历程,我们将宪法和法律交给人民,也让社会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向前。未来,我们希翼,每一个案件都能成为一堂法治教育课,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和信心。
——“帐篷精神”与“东方明珠”。40年沧海桑田,被誉为法学教育“东方明珠”的华东政法大学,完成了从“精英”到“通识”到“通才”的蜕变。从1979年复校时校领导搭建帐篷办公,到2002年开辟松江校区,从“华东政法学院”到“华东政法大学”,40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始终与中国法治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法学之光”更加璀璨夺目。
2
谆谆教导、殷殷期望萦绕在耳畔。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我们,《上海法治报》记者,“牢记重托再出发”,记录下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养老“长护险”,惠及沪上14万老人。这份旨在通过社会保险制度,为达到一定护理等级的长期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险种,让那些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得以喘口气,得以接把力。未来,上海将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升级版”市民驿站,构建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和管理圈。虹口区的居民好开心,因为就在2018年,全区建成了35个市民驿站,老人在这里可以上“托老所”,垃圾分类在这里成为公益新时尚。未来,一批“升级版”的市民驿站又将亮相,暖心、就业援助、健康管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标配。
——曾经的“治安洼地”,如今的“零案发”“零火情”。靠的是什么?“城市大脑”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助力。昔日如盘丝洞般密密麻麻私拉电线的非机动车库变身“安全屋”,街面、居民小区科技傍身,社区治理凸显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3
不思量,自难忘。
11月5日至11月10日,中国首创,全球首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我们,《上海法治报》记者,把“进博会特别报道”故事写在了版面上:
——嫩绿的“四叶草”上,镶满了法治元素。进博会尚未开幕,设在进博会里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庭”,已经受理了33件案子。为快速结案,法庭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让进博会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快结”。“四叶草”里,还有“王牌团队”,打出涉外服务“特色牌”;还有“特殊办案组”,保障参展企业知识产权。
——智能安全,玩转我们的未来生活。琳琅满目的进博会展品,有智能防爬网对入侵者说“不”,有防护背心替电力工人遮挡电弧火花,有高清“鹰眼”在灾难现场捕捉“生命之光”……
——“舌尖上的世界”也需要法规标准护航。当百姓不出国门也能买到国外“明星食品”,当进口农产品和进口食品让人们尽享味蕾盛宴,谁来为食品安全“买单”?进博会食品安全论坛宣誓:到2020年底,中国将至少完成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目标,继续努力打造最严食品安全标准。
2018的上海,每一天,每个月,都有温暖和感动这座城市的故事在发生。岁月,带走的是流年;留下的是美好,让她定格;即便是伤痛,也要温柔以待。
我们,《上海法治报》记者,用心、用情、用笔、用镜头,为我们的读者,留住岁月的温暖和感动。
不负过往,面向未来,我们依然是行者,始终在记录。
“你好,2019——”天空高远辽阔。远处的海平面,一轮朝阳,正在喷薄。
年终特别报道详见 A8-B8 B1、B2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