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
自十六年前看了《陷阱》后,每次出国都要在机场畅销书架上寻索他的新作。把他称为悬疑小说家可能忽略了他的法律职业背景,也忽略了其作品对刑事法制度的精准剖析,对人性的深刻反省。中国的刑事法律现实远比虚构的小说、影视更为复杂和惊心动魄,却缺少这样一位作家,这真是一件我们必须反思的事情。
——林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每一起刑事错案的背后都是令人唏嘘的人生经历。约翰·格里森姆用小说家细腻的笔法和深层的关怀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悲剧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本应运送正义的刑事司法系统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每一阶段是如何失守的。对于正在致力于防范冤假错案的当下中国来说,《无辜的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修辞力量。
——吴洪淇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小镇上的这起谋杀和冤屈事件,本身也许只是一场小小的人间悲欢离合,但约翰·格里森姆的讲述,却让这个故事变得内容丰富、意味深长。读者不仅可以由此理解真正的美国,也可以从中理解刑事侦查技术和司法的进步史。
——小白 作家
作者历时十八个月,一次次回到事件现场,从无数访谈和上百万份文件中梳理出案件真相,还原了一个无辜之人蒙冤的十二年。真相,有时比想象更为荒诞!
——阿乙 作家
正如杜鲁门·卡波特在《冷血》中所做的那样,约翰·格里森姆在《无辜的人》中通过小说家的眼睛重新打量一系列复杂事件。格里森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访问威廉森的家人、棒球教练、和他一起入狱的朋友,以及冤案涉及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作为有十年执业经验的律师,格里森姆试图揭示出一幅误判的图景,在美国,每个州每个月都在发生误判,原因大同小异:侦查工作不当、垃圾科学、说谎的目击证人、不负责任的辩护律师、傲慢的检察官。世界各地的读者之所以关注《无辜的人》,是因为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悲剧,更令人反思如何避免这一类悲
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内容简介】
Netflix根据本书制作的同名6集纪录片于2018年12月14日播出。罗恩·威廉森曾是前途无量的棒球明星,却被制造为杀人犯。罗恩1953年生于俄克拉荷马州埃达镇,当他因棒球事业受挫而不得不回到家乡后,岁月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1982年,一个年轻女孩遇害,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检察官和警方联手将他定罪,他在死囚区惊恐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他被夺走了一切,仅存的是家人的支持以及无法证实的真相:他是无辜的。这个真实事件中极为沉痛的一点是,威廉森是一个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这意味着他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认知,但即便在失去理智的时候,他也一直在监狱昼夜不停地呐喊自己无罪。
【作者简介】
约翰·格里森姆(1955— )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81年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而后在密西西比州执业近十年,专长于刑事辩护和人身伤害诉讼。1983年当选为州众议员,任职到1990年。
自198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杀戮时刻》以来,约翰·格里森姆每年出版一部小说。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销量突破三亿册,长期居于《纽约时报》畅销榜前十名,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其中九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曾获英国图书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创作成就奖(2009年)哈珀·李法律小说奖(2011年、2014年)等奖项。
【译者简介】
于霄
华东政法大学副研究员,律师。译著有《在世界与我之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和《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等。
【后记】
罗恩·威廉森入土为安两天后,我在翻阅《纽约时报》时看到了他的讣告。标题是“从死囚区获释的罗纳德·威廉森去世,享年51岁”,足够触动人心,而吉姆·德怀尔撰写的长篇讣告则更详尽地讲述了罗恩的经历。讣告配有一张醒目的照片,拍摄于获释那天,罗恩站在法庭上,看上去百感交集,有解脱,甚至也许有些自得。不知为何,我错过了罗恩于1999年获释的新闻,我从未听说过罗恩·威廉森或丹尼斯·弗里茨。
我又读了一遍这篇讣告。那时我的创造力正处于低谷,凭空很难构思一个像罗恩的经历这样丰富而层次分明的故事。并且,我很快就会发现,讣告只是冰山一角。几个小时后,我就联系上了他的两个姐姐—安妮特和勒妮,忽然之间,我手头就多了一本要写的书。
我从未想过要写一部非虚构作品,我更喜欢写小说,我更不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调查和写作耗费了我此后的十八个月时间。我去了埃达很多次,去了小镇附近的法院、看守所和咖啡厅,去了麦卡莱斯特的新老死囚区,还有阿舍。在阿舍,我坐在露天看台上和穆尔·鲍温聊了两个小时的棒球。我还去了纽约的无辜者计划办公室,去了塞米诺尔的咖啡馆,在那里和弗兰克·西伊法官共进午餐。我去了扬基体育场,去了列克星顿惩教中心,在那里会见了汤米·沃德。然后,我回到我的大本营诺曼,和马克·巴雷特一起谈论这个故事,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我在堪萨斯见了丹尼斯·弗里茨,在塔尔萨见了安妮特和勒妮。在我说服了格雷格·威尔霍伊特从加利福尼亚回来后,我们去了大麦卡。在那里,他重返了他住过的囚室,他15年前离开后就再也没回去过。
每次拜访,每次谈话,都会让故事发生新的转折。我本可以写上五千页。这样的旅途也向我展示了误判的图景,有些事情是我这样一个做过律师的人都不曾花很多时间去思考的。这不仅仅是俄克拉荷马州才有的特殊问题,远远不是。在美国,误判在每个州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大同小异—侦查工作不当,还有垃圾科学、说谎的目击证人、不负责任的辩护律师、懒惰的检察官、傲慢的检察官。
【编辑推荐】
※作品销量突破3亿册,被翻译成40种语言,9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悬疑小说大师约翰·格里森姆首部非虚构作品,媲美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一个错误的判决=一个普通人的12年,或者一生
※法学家林维、吴洪淇与作家小白、阿乙诚意推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