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逾九成小区“零发案”背后的秘密

本报记者实地采访长宁区多个街道 探寻物防技防人防亮点

本文字数:3094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每到岁末年初,都是入室盗窃案件高发的时节。而对于长宁区的居民来说,过去的一年却生活得分外安心。原来,2018年长宁区聚焦人民群众在社区治安防范中“最恨、最怨、最烦”的事情,对防止入民宅盗窃立下“军令状”。截至目前,全区1011个住宅小区中有93.5%的小区实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这在全市是首屈一指的,其成功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日前记者对长宁区的多个街道进行了采访。

物防

“社区达人”小发明管好进户“三道门”

一套“斜舌门锁防盗装置”就好似给门锁装上了“盔甲”,让插片再也难以“插足”,杜绝了毛贼的“黑手”。如今,天山路街道的居民已经陆续用上了这种量产的防插片装置,给家里增添了一道安全保障。

而设计出这套防盗装置的正是天山路街道的居民陈益鸣,他的创意源于小区邻居家的失窃案件。通过不断的试验,他设计出了这套适用于斜舌门的防盗装置,并在第五届上海市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决赛中一举夺魁。

天山路街道平安办主任李世栋向记者展示了这套装置的神奇之处:装置看上去简单小巧,由支架、挡板、弹簧、轴4个小零件组合而成。嵌套在斜舌锁上后,门一关,装置的挡板就会保护住锁舌,塑料薄片怎么也插不进去,彻底断了插片入室盗窃的可能性。

据李世栋介绍,天山路街道尽管地处商圈核心区域,但辖区内老旧小区聚集,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区。不少小区有十多个通道入口,各项安全技防物防措施都难以跟上。加之社区以老年人和租户居多,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差,很多人特别是老人临时出门去买菜、串门,随手关门就走,不锁门,给了插片入室盗窃者可乘之机。

在大调研过程中,天山路街道发现,普通居民从进小区到进家门需要经过小区大门、楼道防盗门和自家大门这“三道门”。而老式小区的小区大门、楼道防盗门和自家大门这“三道门”总是关不上、管不好,因此,小区治安防范薄弱问题关键还是出在“门”上,必须在“三道门”上想办法、动脑筋。

而陈益鸣的这套“接地气”的防盗装置正好能够解决“看好门”的问题。于是街道领导及相关部门与陈益鸣一起研究防盗装置量产,推广应用到更多居民家中。

在此过程中,街道社区平安办反复测试样品推进量产过程,并全流程对接装置的成样、投产,保证防盗装置的质量。目前,第一批次装置成品共计6000件已到位。茅台居民区的居民成为了首批获益者,据悉,天山路街道将在辖区的18个居民区同时启动安装。其间,陈益鸣作为产品顾问,亲自上门为居民安装,并根据锁具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良。

记者了解到,像天山路街道这样就防盗关键点“对症下药”的街道并不少。针对高发案小区防范漏洞、防控难点,长宁区结合精品小区、“家门口工程”等建设,积极推进家门“换芯工程”、楼宇大门“关门工程”,推广安装围墙“滚地龙”、防攀爬倒刺、窗户限位器、C级门锁等成本少、见效快的物防设施,运用“小措施”实现“大防范”。

技防

全面启动智慧社区、智能安防建设

“我们小区有近3000户、9000名居民,但居委会仅有10名居委干部,1名社区民警。”虹仙居委党总支书记季强一开口就摊出了“家底”。现有的人防力量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社区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多年来小区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成为困扰季强和同事的难题。

而这样的窘况却因为有了智能安防系统的加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17年9月份以来,长宁公安分局全面启动了智慧社区、智能安防的建设工作,虹仙小区便是试点社区之一。

目前,虹仙小区已建成车辆卡口、智能井盖、智能门禁、烟感报警、智能消防栓、智能车棚、地磁感应、周界报警、可燃气体报警等13类500多个感知设备,初步实现了小区全要素智能化管理。

季强以智能门禁感知设备举例:“现在只要防盗门在3分钟内没有关闭,后台系统就会预警,保安便会来到现场了解情况。”季强告诉记者,前年,小区15号楼的一户居民家中发生入室盗窃。通过回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轨迹发现,小偷四处查看楼道防盗门,在接连吃了几个“闭门羹”后,来到了防盗门未关的15号楼,便进入其中作案。如今因为这些智能感知设备的加入,防盗门大开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烟感报警则为社区老人增添了安全系数。2018年5月的一个下午,平台接到烟感报警,一名独居老人家中发生火情。居委干部和物业保安赶紧拎着灭火器跑到老人家中。老人正在床上睡觉,被叫醒后才发现,煤气灶上烧着水,但火已经熄灭,房间里已经有泄漏的天然气味道了。

小区的大门口则加装了车辆通行感知系统,并率先引入地磁感应系统,小区内“挪车类警情”少了近30%。

据悉,长宁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雪亮工程”“社区智能安防建设”,为433个封闭式小区新建1258路高清监控,在356个封闭式小区升级1177路高清监控,实现了全区封闭式小区出入口联网高清监控全覆盖,并以周桥街道“虹桥新城”、仙霞街道“虹仙小区”为样板,推进129个小区智能安防建设,安装智能门禁1924扇,小区主要通道智能视频监控642个。

人防

警民合力扎牢安全

尽管安防系统的好处有目共睹,但改造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却成为困扰不少小区的“拦路虎”。与有政府托底的老旧小区相比,需要自筹资金的商品房小区的安防设施改造难度往往更大。

社区民警钱海鸥主要的工作阵地是8.5万平方米的元丰小区。作为北新泾地区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小区,随着安防设备的不断老化,元丰小区也经历了从“优等生”到“差生”的巨大落差。2016年年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元丰小区连续发生多起侵财类案件,这让钱海鸥无比着急。经过多日的走访排查,她发现小区北虹路围墙外正在施工,施工单位毗邻围墙搭建了一处工棚,加之小区围墙较低,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谜题解开后,钱海鸥立即着手落实应对措施——加高围墙,增配周界报警设施。

然而,因为小区技防设施的不健全,监控盲点较多,这样的警情还是时有发生。这让钱海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进安防设施才是治本之举。

可是要动用维修基金改造安防设施必须经过业委会的同意。经过与新一届业委会的沟通,她的建议获得业委会组成人员的认可。但是,要打动全体业主,依旧困难重重。

据了解,这个改造工程涉及资金高达193万元。面对业主们的质疑,业委会向每位业主发放了一份长达4页A4纸的技防改造项目方案,详细介绍了目前安全痛点,项目具体内容,以及通过“房屋维修基金不用本金、只用利息”等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来筹措资金。这份建议彻底打消了业主们的顾虑,最终投票时有97%的业主投了赞成票。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在小区增加监控、泛感知设备之外,还通过信息平台向业主提供某些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共享,让广大业主对智慧小区有感受度。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业主有望可以随时查看小区的公共收益和维修资金的收支情况,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共同监督。

记者了解到,元丰小区是长宁区积极探索商品房小区众筹模式的缩影,目前全区已有34个小区主动开展社区智能安防建设,让群众在平安建设中既有“获得感”,又有“参与度”。

为了增强基层安防力量,长宁公安分局组织社区民警“一律参与民生案件侦办、一律参与防范宣传、一律参与技防设施督改”,抓巡逻促防控、抓宣传促群防。同时,将街面专业巡逻警力向小区延伸,与社区巡防力量叠加,进一步提高社区见警率。社区民警还建立了191个微信警务室,吸纳近万名群众成为可依靠力量,畅通警民沟通、社区动员的渠道。而在虹桥街道,白领先锋排、涉外志愿者队伍等群众安防队伍也因为了有了专业力量的辅导培训,大大增强了群防群治工作的针对性,优化了防治效果。

社会治理创新基层样本

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法治报社联合主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逾九成小区“零发案”背后的秘密 2019-01-04 2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