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近年来,上海各街镇助餐点供应的“10元一份”老年助餐,为勤俭节约的老年人提供了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但在“温饱”二字的背后,实则还隐藏了糖尿病、吞咽难、行动不便等各类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调换口味”“吃好点”也不是年轻人的特权。
随着全市助餐体系的基本建立,“助餐点建设”原本已不再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但从今年起,在2019年市政府安排的十方面、28项实事项目中,“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又被重新列入。老年助餐为何选择此时回归?昨天,本报记者走进上海多个社区食堂,实地了解新时代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以及上海老年助餐“坚持公益定位、注重质量提升、加大社会参与”的全新发展方向。
30余道菜谱“挑花眼”老伯社区食堂“请客”
在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食堂,收银机前的长队尽头,总算轮到社区居民王老伯。狮子头、红烧大排、糖醋小排……收银员清点完分属王老伯及其友人们的数个餐盘,报出总价格:“66元。”王老伯掏出储值卡,语气豪迈地表示:“都算在我头上!”随后他转头对记者笑道:“两荤一素一个人才20几块,方便又实惠。”
“我们几乎天天都来这里吃饭,而且味道很好,不会吃厌。”另一位排在队中的李阿婆告诉记者。她紧盯大屏幕上的菜单,在30多个荤素菜谱中,“艰难”挑选今天的伙食搭配。
在“洋泾社区食堂”,一份略显“高配”的20元“两荤一素”好吃吗?看着面前的糖醋小排、肉末茄子、炒青菜以及菜饭,红绿鲜艳、色香俱全,已让记者食指大动。入口之后,同样鲜香可口,油而不腻。相较于外卖产品,社区食堂供应的饭菜,让记者感到更有“家常味”。据介绍,洋泾街道的目标,正是“把洋泾社区食堂定位为居民家里的小厨房”。
“社区大食堂”如何做到物美价廉?据记者了解,在服务和菜品质量的提升方面,洋泾街道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与居民区协手,组织成立社区食堂“伙管会”,通过居民座谈会、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餐饮公司运营水平、食品质量等作出综合评价,促进社区食堂助餐服务规范、有序、长效发展。
在就餐费用方面,社区食堂针对社区内的老人用餐给予一定优惠:充卡时,根据不同年龄享受优惠,如60-69岁的老人,每充值100元可以返还5元;70-79岁的老人,则返还10元;80岁以上的老人,返还15元。返还的金额充值时,一并打进餐卡中。
老年助餐还涉及到安全改造工作。洋泾社区食堂的经验,是由相关部门牵头,特邀专业设计公司对食堂布局、桌椅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如加宽了取餐区域的通道,加装了取餐通道沿线的固定扶手同时,配备了一条无障碍通道,并在大门及无障碍通道旁都分别加装了不锈钢扶手,保证老人进出、取餐、就餐的安全与便利。在桌椅定制上,把餐桌的桌腿设计在居中位置,防止老人绊倒。同时,根据老人的身高定制椅子的靠背高低,增加了老人就餐时的舒适度。
糖尿病、吞咽难、行动难……
让各类老人都吃得贴心放心
在“每一件桌椅都有讲究”的洋泾社区食堂,记者看到了上海老年助餐在精细化管理上下的功夫。那么如何让阿伯、阿婆们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贴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老年助餐点。
“玉田驿站”是曲阳路街道4个助餐点中最早开展助餐服务的“老大哥”。在写有当日供应菜谱的黑板上,记者看到“酱鸭6元(高糖)”“萝卜烧肉8元(低糖)”“清蒸扁鱼6元(无糖)”等字样;另一边,则分为“干点心”和“湿点心”两类面点,其中湿点心包括豆沙包、萝卜丝包等。
曲阳路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盛鸣告诉记者:“通过收集老年人向我们反映的意见,最主要集中在菜品的种类上。确实,过去我们的助餐,每天只有一份10元套餐,无论对什么老人,都供应这一份。那么爱吃清淡的老人,和爱吃甜味的老人就存在截然不同的需求。而更关键的问题是,卧床老人也只能吃干点心和大块红烧肉了。,如今经过调整,曲阳路街道社区助餐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口味、不同体质老人的就餐需求。我们为糖尿病老人提供无糖餐,为吞咽困难老人提供软食餐。考虑到行动不便老人的实际需求,由具有外送资质的快餐公司从中央厨房统一生产和配送,为辖区内孤老、低保低收入老人以及9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提供上门送餐。”
在食品安全方面,曲阳路街道的四个驿站食堂均采用政府投资、第三方运营模式。如玉田站和运光站,由辖区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后勤管理中心运营,由后者统一采购、统一人员管理;东体站和银联站由长期从事学生餐配送的某快餐公司运营。“他们均具备食药监部门‘放心食堂’和‘明厨亮灶’资质,我们尽最大努力,确保老人吃得健康、放心。”盛鸣说。
建“社区长者食堂”
社会力量一齐参与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本市自2008年起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基本满足了社区老年人享受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服务的需要。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点800余个,日均受益老人约80000人。
进入新时代,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在去年经过近一年深入基层的调研,决定进一步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助餐服务需要。据披露,一份名为《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正在抓紧拟制。这份有望于近期出台的文件明确:到2022年,全市助餐服务点数量,将在现有800余个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即不少于1600个(其中,2019年起,每年增加200个);助餐服务供给能力,也将在现有日均服务约8万人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即达到日均16万人,从而覆盖全市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文件还明确,上海将进一步健全“多元主体参与,且送餐到居(村)、到户的助餐配送体系”,使之成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基本配置内容。
“上海老年助餐将坚持公益定位、注重质量提升、加大社会参与的三大基本原则。”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陈跃斌处长说,“在加强政策和财力支持失能、纯老、独居、无子女、高龄、困难等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基础上,扶持各类市场主体运营老年助餐设施、开展送餐服务,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优质的餐品和服务。”
基于这三大基本原则,记者注意到,文件明确上海将大力发展“社区长者食堂”,即“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供餐能力在150客/餐以上的助餐点”。据介绍,它一般由政府举办和建设,可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可适当兼顾其他人群,具有“社区食堂”的功能;此外,各区、各街镇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公共餐饮单位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加工能力和网点提供助餐服务;可在有资质、有信誉、有爱心的公共餐饮单位服务场所设置“老年餐桌”,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餐,也支持符合条件的超市、便利店等商贸企业加盟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此外,上海也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或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食堂或集体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政府买单社会力量参与
外卖小哥直接送餐上门
根据拟制中的《实施意见》,在优化的上海老年助餐配送体系中,既要有社区长者食堂这样的助餐“中心”,也要注重发展具有中转功能的“配送点”和居民小区的就餐点,做到“精确投放”。
为满足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家”的需要,上海将加快发展“家门口”的老年助餐点,依托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设施,重点发展具有中转功能的“配送点”和居民小区的就餐点、自提点,一般集中就餐人数达到10客以上的场所,即可设立老年助餐点。
同时,有关部门明确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送餐服务。“未来,相关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诸如‘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企业、市场化物流企业合作,利用其送餐网络为老年人送餐。”陈跃斌披露。“对于受助的困难老人,为他们送餐的配送费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予以支付;而对于其他有配送需求的老人,则按相应市场标准收费。”此外,上海将继续依托和动员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志愿者等各类人员开展送餐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最后100米”的送餐到家服务。
社会治理创新基层样本 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法治报社联合主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