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本报讯 知名直销企业权健倒了,从权健发布“严正声明”,到权健实际控制人被依法刑事拘留,被控涉嫌传销,前后只有11天。“权健帝国”崩塌得如此迅速,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市民愿意把钱“双手奉上”,“助力”权健成为百亿保健品帝国呢?
笔者认为,首先保健品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这是老龄化社会的“副产品”。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民有心花钱买健康,传销人员将产品吹得花好稻好,两者自然一拍即合。加之传销所特有的牟利性质,让一部分人的贪欲膨胀,对传销产品趋之若鹜。在笔者看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普及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是杜绝传销滋生温床的基础。据了解,传销最密集的地方就是城乡结合部的新楼盘、新居民小区等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因此光靠打击、取缔等运动式执法“收效甚微”,只会使得传销行为更加隐蔽。所以建立一个让百姓信任的民生保障环境,加上国家层面的严厉打击,两者并驾齐驱,才是解决传销问题的正解。
直销与传销,一字之差,但实质却差之千里,直销靠向终端消费者销售商品盈利,而传销靠的是拉人头等牟利。如果没有精准的监管措施,二者一不小心就会过界。仅仅依靠企业的“良心”,即使是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也很难保证其不从事具有传销性质的活动。
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精准切入的方式。例如,定时抽查有执照的直销企业的账册,以及抽查询问其销售人员,并掌控银行的资金流。凡是获得直销执照的企业,要求必须一切资金走网络渠道,不得有现金交接,做到便利监管的目的。监管部门随时抽查企业的销售骨干和介入企业的培训大会,询问情况,做到及时纠正不法行为。
“权健”案不是特例,要防止今后更多的“权健”出现,还需要社会的系统工程。监管部门要利用社区信息广覆盖的基础,随时发现、随时报告及随时取缔,不要等到“出人命”了,才去调查及监管。媒体则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随时曝光从事传销的黑心企业。对于老百姓来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是需要一直谨记在心的“救命符”,当对方把回报描述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就应该提高警惕,高回报的背后必然有高风险。
最后,还是要最大程度的区分直销与传销的区别。对于传销,要严厉打击,对于直销,要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直销法律制度,并进一步提高行政处罚的法定幅度,重新制定直销行业的主体准入门槛打破垄断,早日将直销企业核准制改为注册制(登记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